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日 · 1.我對自己或團隊目前的業績表現滿意嗎? 哪幾項指標做得不錯? 哪幾項需要馬上改進? 讓我感慨的是,在我對眾多從業人員進行測試後,發現超過95%的從業人員對自己所達成的業務指標是一問三不知,有的人甚至連這些業務指標具體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 比如說,活動率、重複銷售率、增員率、定著率、件均走勢、客戶的轉介紹率及內含價值等。 如果沒有掌握這些數據,業務人員又如何有效地制定目標和策略? 若要不斷自我改進的話,又應從何下手? 2.我目前的SWOT是什麼?

  2. 2021年6月1日 · - 2021 年 6 月 1 日. 588. 0. 「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曾在2008年大潤發被網路巨獸阿里巴巴集團收購時黯然地說道。 他明明已做到零售業界翹楚,卻輸給網路世代的習慣。 業務人員的處境何嘗不是如此? 隨著金融環境的演進,業務人員間的競爭已不僅侷限於保險商品,愈來愈多的業務人員需要更廣泛的金融與財務知識來因應客戶的需求。 前陣子臺股牛市沖天,一路奔向歷史高點,全民陷入狂歡,瘋股票的盛況一如1990年代臺股最狂熱的那個時代。 身為財務顧問,如何幫助客戶達成理財目標? 財務顧問若能擁有良好的理財知識,能使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客戶就會成為財務顧問最忠心的粉絲。

  3. 2024年2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2 月 1 日. 1024. 0. 面對疫情、法規制度變革、高利率、業務員市場競爭更為劇烈的環境, 仍有一群人堅定信念、堅持不懈, 持續為客戶、為行業、為社會貢獻己力,穩定維持高績效表現, 他們是「國際龍獎IDA終身會員」。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10個相似的特質—— 1. 相信保險. 2. 熱愛保險. 3. 把保險當成終身事業. 4. 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5. 設定明確的目標. 6. 良好的職業道德. 7. 自律. 8. 意志堅強. 9. 無私分享. 10. 熱心社會公益. 透過6位終身會員的分享,更印證了「成功沒有奇蹟」, 期使從業人員都能夠向他們看齊,朝「典範」成功者更靠進一步。 更多內容請見以下連結:

  4. 2022年7月1日 · 保險業最大的好處是,團隊中不乏有資深的夥伴提供諮詢,資深夥伴擁有相對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工作經驗,能引導業務人員從不同角度思考。 陳敬樺認為業務新人養成提問與尋求建議的習慣相當重要,有時閉門造車,容易忽略待人處事的「眉角」,在與資深夥伴傾訴的過程中,只要願意認真聆聽並轉化思考,肯定會有所啟發。 在養成習慣途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而面對困難的心態其實也是一種慣性思維。 倘若難關當前總是躊躇不前,沒有想要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嘗試,習慣性地選擇放棄,最終將一事無成;相反的,勇於面對的人在遭遇困難挫折的時候,會勇敢地迎上去,將困難與挫折作為自己邁向成功的墊腳石。 我們無法控制突發狀況,亦無法決定阻礙何時到來,卻能努力培養正向的心態,當我們遇到挑戰時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該如何跨過?

  5. 2023年10月1日 · 台灣人壽台新通訊處資深業務經理曾庭芸分享把焦點放在客戶身上是轉介紹的成功關鍵。 轉介紹第1步 建立專業形象,獲取信任感. 在索取轉介紹時,保險業務員應該先回頭審視,前期的服務與規劃是否完善。 曾庭芸表示,只要細心瞭解客戶的想法,得知其想用保險保護的對象,並提供完善的建議,在每一次互動的過程中,客戶其實就能感受到業務員的用心及專業。 當客戶內心認為業務員是真心為自己著想,並產生「我也想把這麼好的規劃推薦給……」、「我覺得XXX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及需求」等想法時,甚至會主動替保險業務員轉介紹。 「客戶先主動,會比我們去開口的效果更好上10倍。 」她表示。 想要達到上述效果,勢必要好好坐下來與客戶來一場深度對談,瞭解其工作及收入、家庭背景、理財方式等。

  6. 2018年9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18 年 9 月 1 日. 0. 3553. 多樣化的創意活動之所以被很多業務人員選為客戶服務的方式,是因為藉由活動能拉近業務人員與客戶間的關係、建立信任感;也能在活動中傳遞一些保險知識,最後成功促成保單。 創意增員活動可謂是當前具有諸多優勢的增員活動新形勢,該如何舉辦創意增員活動? 在舉辦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 1. 選擇你想要舉辦的增員活動形式. 休閒娛樂的多樣化為生活帶來了豐富的色彩,這在保險業為服務客戶所舉辦的活動中可見一斑。 在服務客戶時,業務人員通常會舉辦各種主題的特色活動,如插花、親子體驗、國內外旅遊活動等。

  7. 2023年8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8 月 1 日. 0. 199. 敬愛的客戶朋友: 著名作家楊絳女士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真實生活,一半是柴米油鹽,一半是星辰大海。 」我想,這也是多數人經過生活滄桑及一段歲月歷練之後,心中會有的感悟。 今年初夏,我在某雜誌封面,看到針對高齡化社會的關懷標題,特刊專題報導臺日面對高齡化延伸的長照需求及在家臨終之現況,分析了亞洲最快老化的臺灣和日本,各走上不同的道路,即是「日本走保險,臺灣走社福」。 關於這類問題,也在我心中佔據許多年,常思索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是:即便獨居者、失智者,皆能夠安心變老和臨終。 而臺灣和日本,哪一邊的政策會離「理想」更近一些呢? 目前臺灣「社福」這個區塊又緊緊地與健保綁在一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