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費迪南·保羅·威廉·冯·李希霍芬男爵 (德語: 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 德國 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學家、科学家,以提出 丝绸之路 而出名。.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两次来华
    • 七条路线
    • 作品

    德国地理学家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国地理学家。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资料不多,据知他可能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受教育;在1860年到 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的许多地方,例如锡兰、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间,他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他的研究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咸水湖,旁边有古楼兰遗址)。

    1872年后,李希霍芬回到欧洲担任地质学教授,他在1875年到1886年间都待在莱比锡大学,1886年后则转到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

    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趋,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纪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倍受学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知名的飞行员Manfred von Richthofen(有红色男爵The Red Baron之称)是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国西部的甘肃走廊南缘山脉,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称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连山脉。

    1860年和 1868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撰写出对中国地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宏篇巨著——《中国》。

    两次来华进行地理、地质考察

    1860~1862年,李希霍芬随同普鲁士“远征团”赴亚洲东部进行地质考察,于 1861年到达中国上海。但当时由于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他仅困居上海,实际上未能进行任何考察活动。

    1868年,李希霍芬获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再次来华,进行实地地质考察。后来,他又获得上海外商会的资助,精心设计了七条考察路线,以上海作为基地,从 1865年~ 1872年四年间,足迹遍及中国 18个省区,进行地理、地质考察,其考察范围北抵辽宁沈阳,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广州(包括香港),东到舟山群岛,时间之长,地点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李希霍芬从上海外商会获得资助的条件是,对考察地区获取的地理和地质资料、物产、人口、交通、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概况,及时向商会作专题报告。从而,也充分凸显出李氏来华进行考察的目的和背景。

    第一条路线

    1868年 11~12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群岛考察最详。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武汉及汉口)。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年 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 1877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包括瓦房店、盖平、熊岳;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经山海关,又考察开平、滦县、丰润、玉田及一些煤田;经通州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

    书本内容

    在普鲁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写他在中国地理—地质考察专著。从 1877~1912年,历时 35年,完成了宏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简称《中国》)。全书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质图册两集。 第一卷于 1877年出版,由他自己执笔撰成,主要论及中亚及中国区域地理概貌,其中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内容,更为丰富而珍贵。 第二卷于 1882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编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区域的自然、地质、矿产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内容,涉及辽宁、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等地。 这一卷涉及内容最为丰富: 1822年在五台山发现的五台绿泥片岩,为建立我国古老地层系统—寒武纪之五台系(上)和滹沱系(下)奠定了基础; 1871年提出“震旦”一词,把早古生代至元古代一大群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并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层为标准;在河西走廊南缘调查了今祁连山山脉,有的以自己名字命名,同时还指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楼兰遗址;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称之为“丝绸之路”;在华北、西北调查中,提出黄土成因的“风成说”等。 第三卷于 1912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后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学生 E.迪森主编,这时李希霍芬已经逝世 7年。此卷内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笔录、考察资料等;其中也选入了李氏未曾考察过的地区,如贵州和西藏,是借助他人的资料编入。 第四卷于 1883年出版,主要汇集了考察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和研究,邀请各门类著名古生物学家鉴定、描述和分类等,这些古生物学家有 F.富林硒、 E.凯谢尔、 G.林斯特洛姆、 C谢瓦洛尔、 A.谢亨克等,收集了考察中最为珍贵的资料和图片。 第五卷于 1911年出版,由迪森主编。 两本图集中,第一册于 1884年由李氏自己编成,于 1885年出版,内容包括中国北部地区地质、地理图 12幅。第二册于 1912年由 M.哥罗尔博士主编,收入了考察中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地理、地质图 15幅。图册在编选中,也参考了他人的文献资料和图谱,属于官方发表的材料就有 160种,反映出当时对中国地理、地质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

    作者概况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1833- 1905),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1833年 5月 5日生于巴登符腾堡的卡尔斯鲁赫, 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早期曾考察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地质,从事过花岗岩、火山岩、白云岩以及珊瑚成因的研究。 1860年和 1868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 1872年返德后名声大振,受聘于柏林大学、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等担任教授,担任过柏林大学校长,连任过柏林地理学会主席,当选为国际地理学会主席,以及德国、法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1905年 10月 6日逝世。

  2. 2023年9月14日 · 费迪南·保罗·威廉·冯·李希霍芬男爵(德语: 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德国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学家、科学家,以提出丝绸之路而出名。

  3. 2015年4月2日 · 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并且受雇为职业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成为了在学识上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学者是德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早期的田野考察使他亲历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接着,在1862~1868年间他为了矿业利益在美国西部工作。 今天科罗拉多一座3944米高的山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868~1872年,他大部分时间在中国旅行,此行最初的赞助者是美国的矿业公司,他们想利用中国的资源。

  4. 2020年1月25日 · 人物简介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68年至1872年间他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活动是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之人最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如今,丝绸之路已被世界广泛认可。 那么,如此重要的概念究竟是谁提出的? 存在千年又渐渐没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一段话也许能给出答案,他在其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著作《丝绸之路》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 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 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

  5. 臺灣正體. 李希霍芬肖像. 費迪南·保羅·威廉··李希霍芬男爵 (德語: 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 德國 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科學家,以提出 絲綢之路 而出名。 生平 [ 編輯] 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資料不多,出生於 上西里西亞 (在今日波蘭境內)的 卡爾斯魯厄 (Carlsruhe,今名為Pokoj)。

  6.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 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