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20日 · 三學之中以戒為根本,因為其餘定慧二種學處是從尸羅得以產生;然後,依靠尸羅能獲得第二——內心特別歡喜寂靜的禪定;再以心得定,依於定心如實見無我的緣故,能獲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成就聖見”:成就證悟無我的智慧;. “遠離惡見 ...

  2. 2020年3月9日 · 消文 116 115 頁 9 行-117 頁 5 行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3. 2021年2月27日 · 依止正念正知的方式:一要全神貫注,戰戰兢兢;二要惡行一現前,當下就遏止; ... 師兄--消文按,出自《一百五十頌》 2.20 偈。漢譯《一百五十讚佛頌》馬鳴菩薩造。 我要檢舉 台長: deepmind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

  4.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 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2). 「思維死緣極多而活緣極少」-對性命有損害的 ...

  5. 2020年10月1日 · 廣論消文183 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 第二支分略攝。. 十二緣起可以從多種角度解釋,因此,遇到解釋有不同之處,也不必認為是相違。. 以下將十二支攝為四支,就有特別解釋的方法。. 如《集論》云:“云 ...

  6. 2018年10月21日 · (一) 因果,簡單說「因即前因,果即後果」。有前因發生才有後果形成,這前因 後果簡稱「因果」。 (二) 因果,因則因緣,果則果報,「因緣果報」簡稱「因果」。而因緣果報發生還 須有助緣存在,否則難以形成。

  7.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