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4日 · 阳明完全是求善的取向在现代社会受西方思想影响,“求真的意识并不缺比如我们都知道科学的重要性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求真科学最早传进中国时人们也常以朱熹意义上的格物致知来看待科学比如上海现在还有所中学的名字叫 ...

  2. 2022年8月1日 · 8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一步天涯. 慈善募捐行业 从业人员.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朱熹 是理学,强调一个理字,即万事万物均有其理。 格物穷理,即可掌握天地规律。 天不变,道亦不变,理亦不变。 强调理的唯一性和保守秩序,要求人们 无条件服从 。 在初期有利于达成良好的秩序,发挥集体的力量,迅速恢复及发展生产力。 到后期形成固化,死板一块,泯灭个性,就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王阳明 是心学,强调一个心字。 从心即理、 知行合一 到致良知,都是围绕这个心字说学。 心外无理, 格物致知 也是格心之不正以归于正。 万事万物均从心上生发,讲究执而不发,发之皆中节,就是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强调个性和实事求是。 优点是释放了人的天性,有利于解放思想桎梏,促进事物及社会发展。

  3. 4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行者 wallstreet. GE. 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核心就是“心即理”。 哲学家都想通晓事物规律,《周易》即就是讲规律的一本书。 在老子叫“道”,在朱在“理”,都有规律的意思。 “陆心学”,陆九渊说“心即理”,阳明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 那么心学和其他学说在寻找规律有什么不同。 其他的基本都认为,道和理自然界中,在心外,所以朱说“格物致知”。 而阳明亲身实践之后,否定了这种观点。 “龙场悟道”,在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阳明突然醒悟,“理”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呀。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还是很糊涂。 所谓“心即理”,就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是圣人,你一生下来,天理就已经寄存在你内心,你只要遵循内心的指引去做事就可以了。

  4. 2020年2月25日 · 千夜. 真谛学/顿悟见性指引/般若皈依无为法/修行系统教学/道法自然. 格物致知,朱类似小乘,苦集灭道,但没有名师,没有秘法就容易走进形式上的误区,如格物的原理类似打坐,也就是守一,无欲,但很多人不明其理就当成了打坐必须坐那里,一味枯坐,难以见性,所谓性就是真知真慧。 阳明类似于大乘,无善无恶心之体,但实际阳明修持境界太低,是浮于形式主义上的,举个例子,法喜禅乐是法身初现的境界,人修持到此境界会产生于欢喜与妙不可言的舒适快乐,但这些喜乐不是六欲之喜乐,所以用法喜来区别。 阳明是哪种呢,譬如明心见性的标准是见光见物,而阳明从未达到此境界,于是对朱的格物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不过是修行形式的见解不同而已。

  5. 2018年5月15日 · 萃丰. 谢邀。 有两个学术界的观点(虽然未必是主流),以资参考: (1)阳明虽然最终转向心学,但从朱的理学当中的获益,比从早期心学(如陆九渊)那里获益更多。 因此,有海外新儒认为阳明的路线,其实一直都没有悖逆朱的路线,反而是和早期心学的路线有颇多隔阂。 在早期心学那里,“心”的主体功能性更强。 如与朱“理形而上,器形而下”对置,陆九渊创设了心形而上,器(物)形而下的二元结构。 如九渊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是说心是万物主宰。 而阳明那里,心的主体功能性实质上有所下降,心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形而上者,而是与万物突破了有无、彼此的界限,反而更接近更早期的程颢传统。 程颢那里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而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同时为朱提供思想渊源。

  6. 简单点.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论历史地位, 朱 要高过阳明,这是因为本来明朝中后期被阳明弄活了的儒学又被清朝弄回去了。 所以从今天来看,我们看到的儒学大致还是理学那个样子,人们会认为理学是干,心学是枝。 但是从学术上来看,理学实际上是孔孟儒学的长歪的歪枝。 心学 反而才是重新扶正的干。 这就是为什么 阳明 热的内在原因。 我们在整理传统文化的时候,已经摒弃了腐朽的理学,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心学里面的能量。 这个能量,从先秦孔孟到阳明,是一致的。 编辑于 2019-02-07 20:44.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

  7. 2015年4月25日 · 关注者. 290. 被浏览. 124,548. 4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三种不同的红色. 听老婆话。 跟党走。 54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谁的思想会更受到推崇,这个我不知道。 不过他们之间的区别,我倒可以谈谈。 朱熹的学派是理学王阳明的学派是心学。 ——其实把王阳明和朱熹并列是不太妥的,因为王阳明并不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 的开创者是陆九渊,号象山,世称 陆象山 。 我们一般是把朱熹和 陆九渊 并称的。 简而言之,儒学发展到宋朝,就产生了所谓“宋学”,宋学是和汉学相对的,相比于汉学的注重章句注释, 宋学 的关注点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