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1月14日 ·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 、 知行合一 與 致良知 ,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居士我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心即理.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 所以要理解「心即理」這一命題,我們要先說一說程朱理學。 顧名思義,程朱理學最為尊崇「理」這一概念。 其實他們的學說與老子有相似之處,老子說「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則說「理」是宇宙的本原。 理與氣(物質)結合生成萬物,萬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條河流之中都有一個月亮。 理在自然界表現為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倫理道德。 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認識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為聖人了。

  3. 2021年7月5日 · 在以唯心論是對陸王之心即理的錯誤解為前提之下本章將對陸象山和王陽明的觀點做一個不同的分析將其看作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道德實在論和實用主義的形而上學pragmatist metaphysics)。 正如本書導論部分所解釋的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爭論的焦點在於要把理置於人性還是人心。 前者被稱之為「性學」,後者則被稱之為「心學」。 在這場爭論中,學者們一直把焦點放在性與心的對抗上,但這場爭論的性質並未被澄清。 在本章中,我們把朱熹的「性即理」與陸王的「心即理」之間的區別,看作為主要是關於人類道德根源的分歧意見。 對朱熹而言,道德是超越性的,獨立於人類的概念系統;但對陸象山和王陽明而言,道德是人心的特權。

  4. 王陽明的心即理說並非完全出於他自己的創造而是繼承傳統儒家的學說而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後者可說是心即理說的主要理論基礎因此在正式討論陽明的心即理說之前我們先瞭解他如何闡發和補充孟子的性善論性善論是指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的這種學說孟子已經提出了這種觀點:「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1]孟子這種對人性的看法,日後亦成為儒家的通義,這是儒家學說最核心的主張之一。 陽明承接了孟子的看法,所以亦有相同的說法。 比如,「至善者性」[2]、「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3]等。 要徹底瞭解性善論的意義,就必須對其中的關鍵語詞有正確的把握。 因此,我們必須瞭解這裡所謂「性」與「善」的真實意義。 先說「性」。 性指人的本性。

  5.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觀念是心即理」。心即理的指的是心之本體也就是良知良知自然不在心外存乎心內這裡的理是什麼呢就是人們所應該堅持的規則規律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的所具有的這是這個」,是維繫所有一切存在根本

  6. 陽明學 ,通常又稱作 學 、 心學 ,由 明代 大儒 守仁 ( 號 「 陽明子 」,人稱 王陽明 )發展 儒家 理學 。. 元代 至明初以來流行 程頤 朱熹 一派 理學 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 陸九淵 強調「即是」,最高道理不需外求,而從 ...

  7. 陽明思想中之心即理儼然為其論說代表,對於概念的談論與運用,在陽明思維下有時論及德性之」,且此德性之理又涉及形上形下層面;有時論及事物之理且從上說;有時論及事物之存有狀態有時論及形上天道天理......等諸多內容。 依筆者淺見,其諸多「理」概念在陽明自身思想體系中雖無大問題,但陽明將「心即理」運用至多面方面講學時,卻無說明清楚該「心即理」的適用範圍;而本文之談論主軸,在於「心即理」是否可以用來詮釋所有之「理」概念?詮釋時,是否有某種困難? 首先,筆者初步探究陽明之「理」概念時,發覺陽明至少將「理」運用在兩個方面、兩個層次上。 一層次是形而上,另一是形而下,或有兼論者,然皆屬此兩層次。 此兩層次中的「理」內容甚多,難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