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7日 · 若患者是在排便時有痔瘡出血情況,可在排便後使用溫水坐浴清洗患處;如出血量多或流血不止,應盡快求醫,讓專業醫護生進行止血或其他緊急處理。

  2. 痔瘡流血是內痔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原因是排便時糞便磨破內痔,導致『 糞便帶血 』,嚴重時則會流出較大量的鮮紅色血液,所以長期痔瘡流血也可能會帶來慢性貧血的問題。

  3. 2020年3月6日 · 較頻繁的痔瘡出血,在醫師診治後,會先使用保守療法,包括口服止血劑、外用塞劑或藥膏,配合飲食生活調整再觀察;保守療法無效的痔瘡出血病人,常常會再逃避個幾年,直到虛弱症狀越來越明顯、忍無可忍時才來就診,也會急著希望能快點接受 ...

  4. 2024年1月8日 · 發現痔瘡出血時,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緩解症狀和促進康復。 止血:最重要的是要迅速止血。 可以使用乾淨的紙巾或柔軟的布輕輕壓迫出血區域,以停止血液流出。

  5. 2023年7月27日 · 痔瘡常見的症狀是血便,但血便不等於是痔瘡。如果排便出血,請務必先就醫,確認出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為有機會是大腸癌或者是其他消化道潰瘍、出血的疾病。

  6. 2020年11月29日 · 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

  7. 2024年3月14日 · 正常情況下,痔瘡組織發揮著緩衝作用,有助於肛門的開合,防止糞便或氣體溢出,類似氣密窗軟墊功能。 然而,如果肛門組織老化、血管叢發炎或擴張,或者結締組織鬆脫或滑動,就可能出現「有症狀的痔瘡」。 且,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內痔位於肛門內的齒狀線(離肛門口大概1、2公分處)之上,較難肉眼看出;外痔則是在齒狀線外,且肉眼就能辨識。 而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 不只便祕! 痔瘡的7個風險因子. 年齡: 據美國胃腸病學會(ACG)估計,50歲時,將近一半的人患有痔瘡。 肥胖: 「 痔零姊姊 黃郁純醫師 」粉專顯示,肥胖容易導致肛門靜脈曲張、腹內壓升高,因此可能增加痔瘡的發生機會。

  8. 2023年6月14日 · 1. 視診 ,直接目測肛門與周邊皮膚是否有異常隆起物,或是內痔突出; 2.肛門指診 則是以觸診方式來瞭解痔瘡位置、是否有癌變可能性、以及評估其括約肌承受的壓力狀況; 3. 肛門鏡 或 乙狀結腸鏡 或是 直腸鏡 ,用來判定確診痔瘡及其嚴重程度、結腸或直腸有無潰瘍發炎、亦或是否有肛裂以及出血位置等等,更方便確認痔瘡還是其他大腸直腸相關疾病。 4. 糞便潛血檢查 ,在早期找出潛藏的癌變或腺瘤,根據 衛福部 統計此項檢查陽性個案,有24%是痔瘡、56%是息肉和大腸癌,因此出血血檢查呈陽性者,千萬別覺得只是痔瘡而輕忽了。 5. 大腸鏡檢查 ,依照醫師建議,排除大腸直腸病變可能性,通常患者如50歲以上或是有家族病史時,未曾接受過大腸鏡檢查,醫師就會以專業判斷來安排相關檢查。 痔瘡治療方式有哪些?

  9. 2021年8月31日 · 1. 出血 2. 肛門處腫脹異物感 3. 肛門搔癢、疼痛 4. 痔瘡突出至肛門外. 一般大眾理解的痔瘡分級: 第一級, 單純只有出血、搔癢等症狀,痔瘡不會掉出來。 第二級, 痔瘡在大便時會掉出來但是會自己縮回去。 第三級 指的是在大便完後需要用手推才能推回去。 而第四級 通常表示痔瘡怎麼推都推不回去的狀態。 治療的方法分成 保守療法 及 手術治療. 「保守療法」是絕大部分痔瘡患者可以做的治療方法。 比如說調整排便習慣、飲食內容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物控制等。 一般保守療法通常是在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而非讓痔瘡消失。 如果要消除痔瘡只有手術的方法比較可靠。 常用的方法有「痔瘡切除手術」。 這種手術是直接切除痔瘡組織。 通常用在比較嚴重的患者。 比較能一勞永逸,復發率低。

  10. 2024年3月28日 · 日常有哪些方法? 預防痔瘡的生活習慣. 預防痔瘡的飲食習慣. 預防痔瘡的營養素補充. 何謂痔瘡,造成痔瘡的原因? 肛門附近的結締組織內,由許多微血管、小動脈、靜脈叢及彈性纖維組成,受到壓力等因素產生病變,就會形成痔瘡。 痔瘡以距肛門口部位約1.5公分的齒狀線為界,在齒狀線上方為內痔,下方則為外痔,內外痔同時存在則稱為混合痔 (1) 。 內痔. 在齒狀線上面,不具痛覺神經,所以一般患者不會感覺到疼痛,可依從肛門脫垂的程度分為四級: (1)(2) 第一級: 痔核位於原處,排便時偶而會有出血或不適情形發生。 第二級: 痔瘡在大便時會脫出,但排便後會自行縮回去。 第三級: 痔瘡脫出後須以手將其推回肛門內。 第四級: 脫出後無法縮回,也無法以手推回復位,又稱脫肛。 外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