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端午之民俗活動極其豐富很多活動具備濃郁的地方色彩儘管各地民風差異很大但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幾乎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端午習俗。 端午糉子. 糉子作為食品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晉代方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在一些地區糉子除了是端午的食品外還是端午祭祀的主要貢品。 糉子的起源諸說不一,最早記載糉子的是漢代許慎的 《說文解字》 。 曹娥碑及《會稽典錄》記載是為了紀念曹娥, 《本草綱目》 記載是為了祭祀蛟龍。 最為人們接受的是紀念屈原的傳說。 根據《齊諧記》記載,屈原在汨羅自沉後,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傷害他的軀體,人們紛紛將米飯等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後來,為了不讓這些米飯之類被蛟龍所竊,故做成糉子而投水,因為蛟龍害怕糉葉、綠絲。

    • 姜東陽

      端午節與屈原沒有關係?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 ...

    • 端午节有何习俗

      端午游戏 斗草应该是最古老的端午游戏,起源年代已经无法考 ...

  3. 端午節一個傳承悠久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蘊涵著驅邪祈福紀念歷史和娛樂競賽的習俗從划龍舟的激昂競渡到懸掛菖蒲和佩香囊的驅疫避邪從喝雄黃酒的禳毒消災到包粽子的紀念先賢從立蛋展現的平衡與順利到鬥石比拼的角力競爭 ...

  4. 2024年5月12日 · 香港繁體. 香港 愉景灣 的龍舟競渡. 端午節 是 漢字文化圈 的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離 五瘟神 ,驅除 瘟疫 的節日。 是 華人四大節日 之一,與 新春 、 中秋 等節日同屬 漢字文化圈 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的重要 傳統節日 。 2009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批准將其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成為 中國 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節日 。 [2] 根據廣泛的傳說, 楚國 愛國 詩人 屈原 於這一日投 汨羅江 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 詩人節 。 或謂是 吳國 忠臣 伍子胥 忌日 。 歷史 [ 編輯]

  5. 2022年3月22日 · 端午節的日期是農曆的五月五日除了是大家所期待的連續假期以外也有著許多為人熟知的端午節習俗包括最知名的吃粽子划龍舟這兩項據傳與屈原有關的習俗另外還有立蛋掛艾草戴香包等大家可能都有聽過但比較少經歷的傳統習俗本篇文章編輯就整理端午節最完整的七大習俗與它們的由來一起探索傳統文化當中的先人智慧! 端午節習俗1: 吃粽子. 端午節習俗2: 划龍舟. 端午節習俗3: 午時水. 端午節習俗4: 掛艾草. 端午節習俗5: 立雞蛋. 端午節習俗6: 戴香包. 端午節習俗7: 雄黃酒. 端午返鄉編輯推薦:端午禮盒. 端午節習俗1:吃粽子. 台北5家肉粽名店大評比,最好吃的是? 今年的端午太放粽了~ Watch on.

  6. 2021年12月1日 · 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習俗與相關活動大多都與祭祀避邪和驅蟲有關以下為常見的幾種端午節習俗習俗1包粽子. 端午節包肉粽吃粽子的習俗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各地更發展出許多特色口味粽子台灣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種類的粽子原住民粽客家粽、 南部粽 與 北部粽 …等等。 現在, 粽子已經成為華人的一項經典美食 ,除了會在端午節作為供品,也會當作日常餐點、點心。 延伸閱讀: 包粽子的方法教學,7個流程步驟包出完美肉粽.

  7.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通常為公曆5月下旬或6月),在香港過端午節一定要嚐嚐美味的廣式粽子和體驗香港的道地龍舟文化本文除了為你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之外更會為你推介傳統粽子美食還有甚具節日氣氛的活動國際龍舟邀請賽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讓你留下美好的回憶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較為廣泛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 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03至211年)楚國的大臣,亦是一位十分偉大的詩人,可惜他不受楚王重用,被流放到荒僻之地,不久楚國首都更被攻下。 屈原不忍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便毅然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江殉國。 不少愛戴屈原的百姓划船尋人不果,只好向江水中投入米糰,希望保護屈原之身免被魚蝦吞食。

  8. 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划龍舟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或許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 [11] [12] 。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始於對「惡日」的禁忌。 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 五月 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最遲於 春秋時代 成書的《 夏小正 》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 蘭草 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 [13] 。 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 禮記 ·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 齋戒 節欲 [14] 。 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 漢代 應劭 所著的《 風俗通 》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