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理想社會. 莊子處於社會大亂、道德淪亡的戰國時期,眼見自己無力改變社會,故尋找精神上的解脫,可見莊子的避世思想較老子更為明顯。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手段治理百姓,其政治原則是純任自然,返樸歸真,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使教化普及,人民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他又認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己應先安立己道,然後才去扶助別人建立道德。 治理天下時應心情淡泊,順應本性,無所偏私,天下自然太平。 同時,由於古今情勢不同,禮義法度隨時會變,所以仁義是先王暫時的治理工具,不可執守久居。 莊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至德之世」。 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 操作之法

      「內聖外王」所指的聖是「聖道」,王是「王功」。「內聖」 ...

    • 何謂

      「俠」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莊子‧盜跖》中,「俠人之勇力而 ...

    • 简体中文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如至人、神人、圣人等,其心智经过 ...

  2. 2019年5月27日 · 暴力如何發生在他者身上?. ──《莊子》的批判反思. 《莊子》所關懷的他者,很多都屬於文化的邊緣人或社會底層的人士,但這些脫離社會「正軌」的人物,往往也是「道」的代言人,他們或對主流的文化分子有所嘲諷,或對上位者的認知有所轉化 ...

  3. 面討論《莊子》思想註1是如何以外,澄清對於《莊子》的誤解或疑惑,透過 誤解之改正、疑惑之釐清,而彰顯出適當的詮解,無疑也是討論其思想面貌的

  4. 其他人也問了

    • 《莊子》自然觀 啟發生態環保
    •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 人類中心主義 人與自然對立
    • 順應自然觀念 親近自然德性

    試看今日環球世界,北極冰蓋融化速度如奔騰野馬,全球氣候熱浪滾滾,自然災害頻率烈度衝升,物種滅絕數量驚人,環境污染和虐待動物令人髮指和驚愕,使得要追求和平正義良心的人類,再也不可能麻木不仁、行如鴕鳥;於是人們推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來保護自然環境。最近,加拿大宣佈從2021年開始「禁塑」,中國大陸推行垃圾分類,乃善良仁政;然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現狀受到扎根於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不是簡單推行政策和法律的結果。中國先秦道家思想有著深層次的生態意識,而《莊子》中的天人合一和順應自然的觀念,對今天的生態環保觀和實踐,仍然具有較大的啟發價值。

    莊子的《齊物論》講天人合一觀最為直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道通為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人共同存在,萬物與人合為一體。天地萬物就是「一指」,「一馬」,它們有同質性或共同性,還有整體性;萬事萬物、人與自然有不同性,但莊子強調的是同質共同性。莊子以為,各種事物雖差異極大,比如小草和大木、有癩瘡的醜女和美女西施,但「道」把它們聯「通」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故而,相聯相通的觀念就成為合一的另一重要點;而之所以相通合一,在於道之貫通的工作或功能功德(或解為:從道的角度來看待)。西方文化傳統是人類與自然的二元論,強調人與物的區別差異,這和莊子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整體合一觀注重人與自然非對立,「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而二元論容易使得二者對立。天人合一也表現在人類最敏...

    天人合一觀對世界觀的直接影響就是,人與自然的平等觀。著名中國哲學史家、哲學家蒙培元認為,《齊物論》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萬物「齊一」,而「齊」就是平等的意思;既然萬物就是一馬,「就沒有甚麼是非、優劣、貴賤之分。這就從根本上肯定了事物之間的平等關係。」每一物有自己存在的獨特權利、價值和地位,「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齊物論》)。每一物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徐復觀論其各自的功能時說:「《莊子》不從物的分、成、毀的分別變化中來看物,而只從物之『用』的這一方面來看物,則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歸於平等,這便謂之『寓諸庸』。」《齊物論》講「今者吾傷我」,天籟之風自然而起,人不能主宰,指出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現代人受到人類中心主義影響,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大自然的主宰、是自然存在...

    《莊子》中順應自然的觀念包括多方面: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等。現代社會的科技化和城市化,使人類離自然越來越遠,對自然和其他生命越來越陌生。都市人特別是孩子們,天天看的是水泥房子和電腦螢幕,親近自然的機會都沒有了,怎能談得上熱愛自然呢?也就更談不上慈心保護生態環境和其他生命了。莊子建議親近自然,「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其德不離......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篇》) 人們批評莊子把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認為其不符合歷史潮流;然而,卻沒有看到這其中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以及親近自然的德性和素樸精神。人在都市中看到人造的摩天大樓,往往產生「巴別塔」情節,把自己看成是人間上帝,幻想著人定勝天和征服自然;然而人在大自然中更容易學習謙卑,感受天...

  5. 2022年6月8日 · 源自先秦綿延至今的莊子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歷史中深刻、珍貴的文化資產殆無疑義。 然而,自從晚清以來,傳統思想承襲已久的經典注疏形式漸趨沒落,並與原本緊密相連的政治社會體制脫鉤,同時西學的知識框架開始滲透、改變了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形貌,也愈來愈限縮在學院中成了學術研究的客觀知識對象。 1958年刊出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當代新儒家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研究在海內外受到的種種誤解,提出反駁。 〈宣言〉中主張,中國文化是一活的文化,不應被當成死的客觀材料,還必須擺脫不當套用的西學概念,才能發現其自身的獨特意義、重新煥發生機。

  6. 莊子對意識的不連續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諸種悖論」的關注,以此奠定為一種「主 體性的基礎物理學」的學問基礎 12 。 在這種視野裏,畢來德將依從意向性的行動歸

  7. 莊子》一書之所以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正是以敏銳的感受力道出生命的有限性,並且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分析。 莊子的發言對象尤其是針對懷抱高才卻有志難伸之士,既契接孔. 2. 子的生命處境,又有自況之意。 面對「不得已」,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則主張若被「不得已」所驅動,該當無心而為,以無知之知行無用之用。 莊子本人是否曾經以他特具的處世智慧,親身示範了某種安於不得已之命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確知,至於他所留下的思考方案,更是引起後世紛然殊異的解讀方向,尤其難以斷定的是,《莊子》書中揭露的是否為消極避世的思想。 3 4. 「內在他者」 這個概念,可為「生命的有限性」 此一課題提供某種理解途. 2. 王叔岷說:「莊周生於亂世,入俗而超俗,至清而容物,為岷生平最景仰先哲。 」王叔岷,《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