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心臟猝死不分年齡,可以發生在長者甚至年輕人身上。東區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陳國強指出:「心臟猝死是由於心臟系統問題所導致的突然及非預期性死亡。在此所謂的『猝死』,是指症狀發作後一小時死亡。」 風險隨年齡上升

  2. 體重建議:預防中央肥胖,男性腰圍控制在36吋或以下;女性腰圍控制在32吋或以下。. 若果患者在作出上述生活習慣調節後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則要借助藥物幫手。. 就控制膽固醇上,他汀類藥物尤其適合慢性腎病或糖尿病患者服用,因其除可穩定病情,還有 ...

  3.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助理教授羅智峯醫生 指出,視網膜血管栓塞可發生在動脈或靜脈。 病發時,患者會突然感到視力模糊或喪失部分視力,致病原因與血管硬化有關。 「隨年齡增加,血管會積聚了一定厚度的脂肪斑塊,令致血管內腔不斷收窄,最終堵塞。 此外,脂肪斑塊有機會被血流『沖散』。 當脫落的脂肪斑塊飄至視網膜血管,病變隨即發生。 」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血管硬化的催化劑,而吸煙則會使血管健康走下坡。 若要預防視網膜血管栓塞,嚴格控制三高和戒煙最重要。 比較兩類視網膜血管栓塞. 甲狀腺眼疾是眼眶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典型病徵有眼凸、眼瞼退縮及斜視。

  4. 心跳過慢造成即時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相反,心跳過快卻能在短短數分鐘內奪去患者的性命。 心臟科專科鄭長華醫生表示,導致心跳過快的成因有很多,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心瓣疾病、原發性心肌肥大或病態竇房結綜合症等;而酗酒、患有甲狀腺 ...

  5. 2021年7月號. 撰文: 鄭鈞雄. 中風為本港第四大殺手,每年平均奪去逾3000人生命。 除了半身不遂、局部感覺麻木、言語不清等嚴重症狀外,輕微如視線出現重影、無故頭暈亦可能是急性中風症狀。 近年數字更顯示,中風患者不止集中在50歲以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人士,也有年輕化趨勢。 可怕的是,大部分人中風前均無先兆,而且發病急速,若未能在黃金4.5小時內搶救,大有機會造成永久殘障,因此任何人都應防患於未然。 腦神經科專科馮斌熙醫生 指出:「中風為殘障主要原因,其成因是腦部血管出現問題,引致腦細胞死亡,繼而出現一些症狀如身分乏力、口齒不清等等 。 」 中風主要可分為俗稱「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和因腦血管阻塞而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後者佔所有中風個案約八成。

  6. 抗焦慮劑(Pregabalin)是新一代經常焦慮症藥物,透過調節大腦過分活躍的焦慮系統,使其回復至正常水平。 另方面,由於病症會令患者情緒不穩或導致失眠,所以鎮靜劑和安眠藥都是經常焦慮症患者常用的輔助藥物。

  7. 醫生: 雷兆輝醫生. 撰文: 陳秀清. 「我無法忘記病人知悉要接受腎臟透析的反應 ─ 一臉的恐懼、擔憂和失望」. 雷兆輝醫生 《盡透腎中情》序. 入行44年,類似的畫面在生命裡來回往復,同樣的對話,大同小異的反應,不是有心人,也許早就麻木。. 「腎科醫生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