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公共邨(音:cūn,亦作“村”,“邨”乃“村”的异体字),简称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香港约有三分一居民、即200多万人居于房委会的67万个,及房协的15万个出租公屋单位。

  2. 制度简介. 播报. 编辑. 所谓轮候制是一种对 保障性住房 申请人先行进行资格审核和准入的制度并根据通过审核符合保障性住房资质要求的人员信息建立数据库而后再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对已通过审核的申请人先后次序分配保障性住房或购买资质的管理制度全国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特大型城市建立了这项全面的轮候制度。 制度起源. 播报.

  3. 中文名. 苏邨. 类 别. 公共邨. 隶 属. 香港房屋委员会. 位 置. 九龙深水埗区. 目录. 1 发展历史. 2 特色. 3 未来发展.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苏邨前身是一个很大的 木屋 区,其后政府清拆木屋区并兴建苏邨,该邨的兴建工程分数期落成,全部建筑于于 1960年 至 1963年 间建成,共有16幢楼宇,共占地 7.8 公顷。 当中“枫林楼”、“丁香楼”、“金松楼”、“绿柳楼”及“樱桃楼”更是香港首批“Y”型设计的公屋大厦。

  4. 居者有其计划(简称居屋计划;英语:Home Ownership Scheme)由前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于1970年代所推行,原意是为一些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又不合资格(或不愿意)入住公屋的市民提供另一种选择。

  5. 概念简介. 租者置其计划,简称租置计划,是 香港房屋委员会 于1998年为满足公屋居民置业需求而推出,让租户以合理价钱购买现时居住的单位,而租者置其计划中出售的邨全部都是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或之前(翠屏 (北)邨翠樟楼除外)落成的邨。 租置计划并非以邨划分,而是以楼宇类型划分;计划中出售的主要是各款Y型、相连长型及新长型,亦有小部分双工字型及旧长型亦有出售,因此有可能出现同一邨有些楼宇出售有些则否的情况。 不愿购买者可继续租用其原有单位。 香港房屋协会 也有类似的专案:称为住宅发售计划 [1]

  6. 简介. Y型大厦(Trident block)是 香港公共房屋 大厦的一种标准型大厦设计,分为Y1型、Y2型、Y3型及Y4型,于1984年至1992年期间落成的 公共邨 (尤其是被纳入租者置其计划的公共邨,即可拆售公屋)及 居者有其 中最为常见。. Y型的楼宇设计,外型呈“Y ...

  7. 吉水围,是 惠州市 博罗县 最大的客家古民居,是典型的 客家围 (客家围村)建筑 [1] ,位于 惠州市 博罗县 庄镇吉水围村,村庄四周用灰沙筑成0.8米厚、8米高的城墙,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吉水围为研究博罗县的 客家民居 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