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道貌岸然」原作「 道貌凜然 」。 「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 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 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 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典源:

  2. 典故說明. 「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 「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 ...

  3. 「嚴肅冷漠」表述上。 例句 想不到他外表道貌岸然,其實卻是滿肚子壞心意。 大殿,眾信徒莫不道貌岸然,靜聽上人開示。 這個偽君子披著道貌岸然的外衣,不知害了多少人。 我朗讀《論語》時候,也不由得

  4. 其他人也問了

    • 成语辨析
    • 成语出处
    • 成语用法

    【解释】道貌:正经的样子;岸然:形容高傲的样子。意思是神态庄重严肃,多指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近义词】:岸然道貌 不苟言笑 正颜厉色 道貌凛然 装腔作势 正襟危坐 梁上君子 道貌俨然 一本正经

    【反义词】:摇头晃脑、嬉皮笑脸、吊儿郎当、插科打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甚有隐隐跃跃,现秘戏图者;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也。”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然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磊落。”

    鲁迅《准风月谈·吃教》:“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百零四回:“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

    示例

    王朔《许爷》:“所幸作者还没有让他的主人公说出那些道貌岸然的话,用道德的说教来使堕落者幡然悔悟。” 丹薇《绿》:“不象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训斥受害者。”

    灯谜

    滨江路

  5. 典故說明. 「 道貌岸然 」原作「道貌凜然」。 「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

  6.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此處所列為「 道貌岸然 」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 道貌岸然 」原作「 道貌凜然 」。 「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 《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 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 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 後來「 道貌岸然 」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典源:

  7. 成語: 道貌岸然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ㄉㄠˋ ㄇㄠˋ ㄢˋ ㄖㄢˊ,釋義: 學道的人,容貌莊嚴肅穆。. 亦指外表莊重肅穆。. 後多形容故作正經,而心中實不如此。. 如:「看他一臉道貌岸然的樣子,誰敢開他玩笑。.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 四回:「因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