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14日 · 世衛組織在官方聲明中稱,新冠長期症狀,就是新後遺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布的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 2 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長期」的時間跨度目前沒有統一標凖。 英國一項研究稱將跟蹤25年。 從最初發現新冠病毒距今只有兩年多,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相關數據積累。...

    • 長新冠1
    • 長新冠2
    • 長新冠3
    • 長新冠4
    • 長新冠5
  2. 長新冠」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可能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個別人士(尤其是兒童)可能會有多個器官受到影響或出現自身免疫情況。 「長新冠」的症狀可以在急性感染後的初期康復階段新出現的,或是從一開始時持續下來,病情可隨時間變化或反覆。 雖然現時仍未清楚這些徵狀會維持多久,但目前的研究顯示,患者可以隨著時間而改善。 有研究顯示「長新冠」較常在2019冠狀病毒病重症患者出現,但任何人(包括輕症患者)在感染後都有機會出現此情況。 根據世衞資料,接種新冠疫苗可減低「長新冠」的發病率,亦有研究顯示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士,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士相比,即使他們感染了,亦較少出現「長新冠」情況。 資源. 信息圖表. 短片. 如何判斷小朋友是否有「長新冠」?

  3. 2023年11月23日 · 浸大中醫抗疫遠程醫療中心,針對第五波疫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55% 患者在感染後6-12個月內仍有至少一種「長新冠症狀,以疲倦、腦霧、咳嗽最為常見;研究亦發現,中年人士、女性、肥胖的長期病患者特別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 由香港理工大學進行的 ...

    • 長新冠1
    • 長新冠2
    • 長新冠3
    • 長新冠4
    • 長新冠5
    • 什麼是長新冠?
    • 常見症狀有哪些?
    • 發生長新冠的高風險群
    • 可能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不同病毒株 (如 Alpha、Delta、Omicron),後遺症相同嗎?
    • 衛福部提供的醫療協助

    以世界衛生組織 WHO 目前的定義來看,感染新冠肺炎的 4 週內稱為急性期,而 4-12 週持續出現或延後出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 (Post-COVID-19 syndrome)」,簡稱「長新冠 (Long COVID)」。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發生率介於10-20%之間,即便感染的是輕症,健康的成人、兒童都可能出現長新冠,且症狀大多類似。

    目前文獻中已記錄的後遺症就有200多種,又以疲勞、呼吸急促或困難、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腦霧: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思考、記憶變差、失眠等)最為常見。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1.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2. 腸胃道症狀:噁心、腹瀉、胃痛、食慾不振 3. 耳鼻喉症狀:喉嚨痛、嗅覺或味覺異常、耳鳴、耳痛 4. 神經症狀:頭暈、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 5. 心理問題:沮喪、憂鬱、焦慮

    根據美國 CDC 的報告,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哪些人在確診後容易持續受到影響,並依據目前研究提供以下例子: 1. 未接種新冠疫苗 2. 確診前有潛在健康問題 3. 確診時症狀較嚴重,尤其是需要住院或中重症監護的人 4. 確診期間或之後曾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 5.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ities) 的族群,如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醫療環境相對弱勢者 另有研究指出,確診期間出現多症狀、高齡、吸菸者、有代謝問題(如肥胖) 等,都可能有較高的長新冠風險。

    由於長新冠是一種多重器官系統性疾病,故目前並沒有針對所有患者的單一療法。治療原則須以個別患者為中心,透過生活管理、衛教、藥物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如果患者感到疲勞,在疲勞時應減少活動,選擇在相對不疲勞時進行活動;如果有認知障礙,則盡量不要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僅嘗試專注於正在處理的一項活動;若有失眠問題,則可以尋求醫師進行衛教來預防。 雖然絕大多數長新冠並無威脅生命的危險,但其症狀仍大大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WHO 醫師也建議,長新冠的預防與治療,可以透過最了解我們的社區醫師,藉由過去的個人病歷進行綜合性評估。

    目前台灣大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以 Omicron 為主,而 Omicron 從2021年11月流行至今,大約僅有半年的時間,故關於 Omicron 所引發的後遺症大多仍在研究中。而目前關於長新冠的研究與病例報告,大多仍以先前的 Alpha、Delta 病毒株為主。 以 Alpha、Delta 來說,已知肺部、心血管、腦神經皆可能受到損害,值得注意的是, 病毒不僅會破壞細胞,還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使得身體處於高發炎狀態,進而傷害正常組織。已有研究證實,此類病毒株在患者染病12個月後,追蹤腦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炎、心臟病、血栓的發生率皆顯著提高;另外在觀察疫後猴子的腦部變化時,也發現了神經損傷、神經元退化及細胞凋亡。 相對的,以 Omicron 來看,因其主要侵襲上呼吸道,且不太會進入肺部...

    針對長新冠所出現的後遺症,衛福部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為避免民眾需要跑不同門診,此計畫將藉由整合性的醫療,提供跨科別會診,且病人接受當次整合門診醫療服務後,僅需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 目前全台參與此醫療計畫的院所共有105家。(詳細名單請點此) Reference: WHO – Update on Long COVID CDC USA –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Nature Medicine –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

  4. 2024年2月22日 · 世衛組織將「長新冠」描述為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的三個月後,繼續出現或出現新的症狀,這些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且沒有其他解釋。 科學家們正在對「長新冠」的許多不同方面進行研究,但他們正在尋找的一個主要部分是一種可測量的生物標記(生物標誌物)——一種在血液、其他體液或組織中發現的生物分子,可以可靠地視為一種病症或疾病的跡象。...

  5. 6大長新冠治療方法:新冠後遺症必看. 長新冠是許多「確診康復者」會面對的問題,依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確診者康復後會發展為長新冠。 《Hello醫師》為您介紹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的症狀、長新冠治療方式、中醫穴道,以及建議的生活習慣,一篇了解如何面對長新冠。

  6. 2019冠状病毒病长期综合症(英語: Post-COVID-19 syndrome ) [2] 又称COVID后综合征、新病毒感染后遗症(PASC) [3] [4],俗称“长新”、“長期新”(long COVID),是首次感染导致COVID-19的病毒4周或更长时间后,任何仍有的症状、新发的、复发的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