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由建築署設計的服務大樓坐落於龍尾泳灘成為此處一個嶄新的景點將遊客和大自然聯繫在一起此項目包括建造觀景台和更衣設施戶外座椅區的計有遮陽頂蓋讓遊客可以在柔和的光影下欣賞龍尾泳灘遼闊的海景而更衣設施備有更衣室淋浴設施和洗手間供遊客使用觀景台利用鋁管營造高低起伏的屋頂與背後的八仙嶺山脊線互相呼應外牆則由以竹條作為模板的纖維水泥板而成。 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例如戶外淋浴設施的頂部特別設有一個三角形天窗,使用者可以透過天窗欣賞八仙嶺優美的山景,彷彿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中。 上一個. Architectural SD 2021.

  2. 2021年7月11日 · 趙寧說泳灘服務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以襯托出龍尾泳灘附近的美麗景色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例如戶外淋浴間的頂部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天窗泳客洗澡時可從天窗看到形態優美的八仙嶺山景彷彿置身大自然之中

  3. 2021年7月11日 · 趙寧說泳灘服務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以襯托出龍尾泳灘附近的美麗景色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例如戶外淋浴間的頂部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天窗泳客洗澡時可從天窗看到形態優美的八仙嶺山景彷彿置身大自然之中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7月11日 · 爲襯托出龍尾泳灘附近美麗景色,泳灘服務大樓的設計力求開放和通透,從而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圖示觀景台。 關閉

    • 保育生態全球有責
    • 香港表現過於參差
    • 環境教育極為重要
    • 環評制度難以「把關」
    • 生境補償效果不理想

    早於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會在大會上發表研究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為「可持續發展」這一詞彙作出官方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的邪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 其後,牛津學人Kate Raworth提出「冬甩經濟理論」,指出經濟發展應為社會需要提供基礎,並尊重及不超越地球的可承載力。這個理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極限,每個國家應遵守發展的上限以達至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狀態。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全球各國都對環境保育持高度關注,根據聯合國環境部門統計,過去50年來,世界各地政府已簽署超過500項以上的國際環境協議,除了保護生態環境外,也有不少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例如最為人所知的《巴黎協定》,惟這類的協定對於環境保育的實際作用不大,需要各國加強政策配合。 ...

    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環保政策頗跟得上國際步伐,環保署成立以後,他們曾就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的環境問題進行管制,例如設立《廢物處理條例》、《水污染管制規條》等。當時政府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思維,還是出奇地有效的。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評論香港保育政策時指出,從過往的政策比較,表現還是「有上有落」的,「上」的是例如政府去年有就2025年取締外賣餐具進行諮詢,而最典型「有落」的例子則是多年來鬧得沸騰的龍尾泳灘事件。 大埔龍尾灘本是一個極具生態價值的泥灘,曾錄得管海馬、斑砂海星、海牛等逾400種海洋物種,而且是一個距離汀角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十分相鄰的地方。然而,大埔區議會早年卻以「大埔缺...

    不論是龍尾灘的「起源」,還是開灘後泳客的表現,也能充份折射普羅大眾對生態保育的不理解。不過,香港市民的環保意識不算薄弱,根據2010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市民對環境保護意見調查》,儘管有96%受訪者同意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但只有23%的人認為自己為環保做得足夠。 「有不少人認為,環境意識是大眾知道某些行為是不應該做,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知識只是其中一項因素,由知識轉化至態度,最後到行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但很有機會這個過程會在中間停頓。」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主任曾寶強重申,大眾會否保育環境,甚至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由多種因素影響。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則解釋,價值觀教育中要令一個人將他相信的理念付諸行動,需要經歷四個步驟——「知」、「情」、「意」、「行」。「知」為環保...

    除大眾教育之外,當局對龍尾灘這類極具爭議的規劃時,是否具備足夠知識水平和研究工作以儘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政府於1998年制定《環境評估條例》(下稱《環評條例》),列明若有任何大型發展項目,均要就所導致的可預見環境影響及風險進行評估。儘管如此,龍尾灘事件卻反映出《環評條例》有所不足,令發展項目凌駕於保育原則之上。 龍尾灘因鄰近汀角紅樹林SSSI約413米,對出海岸亦是具高生態價值的馬屎洲特別地區,所以政府要將其改劃成人工泳灘時,必須通過環境評估(下稱環評),了解影響及研究減低影響的方法才可成事。只是,外界就環評制度曾提出不少質疑,龍尾灘一事更引證了環評制度的不足之處。首先,龍尾灘的環評報告一直被質疑統計錯誤,例如當初環評指出龍尾灘的生態價值低,只有三種蟹類,但有生態考...

    以上種種的問題,所反映的是政府對於發展與保育的態度,他們往往抱持着「先發展、後補償」的態度行事,亦將保育與發展站在對立面。「人類,需要很多由自然環境所提供的事物,例如清新的空氣、乾淨的食水。如果沒有山林,生物多樣性的量及質素都會變得很差。」侯智恒重申。然而,政府本着「先發展、後補償」的態度,對於「可持續發展」是百害而無一利,而最大問題是——政府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存在不少缺失。 生態環境補償(生境補償)是一種「無淨損失」,是通過在其他地方造林或恢復退化的土地,以抵銷城通發展所造成的物種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可是,侯智恒批評,香港的生境補償機制毫不完善,政府經常只向他表示補償計劃成功,卻一直不願意進行事後研究及提供數據。政府若希望以這種方法平衡發展及保育,應要有更緊密的研究、調整,不應再本着...

  6. 2021年7月11日 · 建築署工程師趙寧其後提到泳灘服務大樓採用開放和通透設計以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繫例如戶外淋浴間頂部設有三角形天窗泳客洗澡時可從天窗看到八仙嶺山景建築物物料亦盡量配合大自然風格外牆運用預製纖維水泥板它利用有竹條模板製成予人清新感覺黃偉綸表示有大埔居民很高興龍尾有泳灘而且水質較想像好他則感謝土拓署與建築署團隊的努力而保育團隊的努力更令龍尾泳灘一帶海洋生態得以維持驗證發展與保育可以取得平衡。 黃偉綸還提醒市民在享用沙灘時要注意安全、避免騷擾或撿取海洋生物,以正確態度欣賞大自然。 [責任編輯:鄭嬋娟]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注冊.

  7. 由建築署設計的服務大樓坐落於龍尾泳灘成為此處一個嶄新的景點將遊客和大自然聯繫在一起此項目包括建造觀景台和更衣設施戶外座椅區的計有遮陽頂蓋讓遊客可以在柔和的光影下欣賞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