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23日 · 10Life評分建基於癌症、心臟病、中風三大疾病的分析,它們佔超過9成的危疾保險索償;我們會計算這些疾病的賠償倍數(槓桿),即賠償額與每年保費的關係。 所以,10Life評分高的危疾產品,性價比亦佔優。 另外,我們亦深入了解保險公司對癌症、心臟病、中風的條款,對模糊、嚴格、及等候期較長等不利索償的定義進行扣分。 除三大危疾外,我們亦計算多重危疾的賠償倍數。 雖然市場上的不少產品都標榜很多次賠償,但暫時未有數據去支持病得重、病不死、又不停病的情況有多普遍,所以,我們會計算多達14個危疾組合當中,第2次索償的賠償倍數,這是較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所謂危疾組合,舉例,第1次確診癌症,等候期後第2次患心臟病,後者的賠償倍數會反映在多重危疾保障的分數。

  2. 2021年5月11日 · 特約. 發布時間: 2021/05/11 00:00. 最後更新: 2021/06/03 17:06. 分享: 投資股市除了股票,更可透過指數期貨如恒指期貨、道指期貨等投資股市指數。 不少人認為指數期貨是高風險的投資工具,然而期指除了可以「博單邊」外,亦可以作為「對冲」。 在持有藍籌股同時沽出期指,即使大市回落,沽期的盈利亦可覆蓋部分甚至全部股價跌幅,從而鎖定盈利。 報價交易系統都很重要? 投資恒指、道指期貨慎選交易平台. 股票可以長期持有,但指數期貨有槓桿效應波幅較大,兼每個月進行結算,投資期指就算不是「每分鐘幾百萬上落」,亦要因應市況隨時修訂部署,因此實時期貨指數報價系統非常重要。

  3. 2024年2月13日 · 1. 善用「利疊利」複息效應. 這裡所指的「利疊利」不是借錢方面,而是投資角度。 相信每個打工仔都想擁有自己的一桶金,但單憑儲蓄往往追不上通脹速度。 但只要借助複息效應(Compound interest effect)的力量,就可以「錢搵錢」,讓你所投資的金錢為你工作。 俗稱「利疊利」的複息效應,是把上一期的投資本金和利息,一併存入下一期的新帳單當中,經過長時間堆疊後,你的初始投資不僅可以賺取以本金計算的回報,還可以賺取累積的利息回報,從而產生指數級增長。 【財富自由】「利疊利」有利有弊 學識善用時間複利 無痛滾出第一桶金.

  4. 2019年4月9日 ·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19/04/09 13:04. 最後更新: 2019/04/10 12:11. 分享: 保險投訴局公布,去年共接獲598宗投訴個案,按年跌9.7%,最主要涉及「保單條款的詮釋」及「沒有披露事實」。 在已審結的414宗個案中,有89位投訴人獲賠償,賠償總額為716萬元;獲裁定投訴得直的則有15宗個案,涉及211萬元,單一個案最高賠償額為70萬元。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主席徐福燊. 自願醫保已於本月出爐,保險投訴局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徐福燊表示,現時暫難以估計其影響,但如更多人購買保險,相信投訴無可避免會增加。 保險投訴局舉出個別保單持有人向該局投訴例子。 例子1:醫療住宅保險.

  5. 2020年9月24日 · 所謂「全數保障」,保險公司會全額支付,扣除自付費(如有)後的合資格醫療費用,但主要受每年保障限額、及終身保障限額所限。 在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半私家房)中,醫療保障評分非常高的產品都是「全數保障」。 比較自願醫保 靈活計劃 (半私家房) (2020年9月更新) 有些消費者既沒有團體醫保,也不想先付自付費(墊底費),但預算有限,又有甚麼選擇呢? 於10Life《產品解碼比較》內,大家亦可按保費來篩選產品,但當然仍要留意產品整體的醫療保障。 不過,「全數保障」比「細項設限」的半私家房計劃(無自付費)的保費都較高。 若消費者希望得到「全數保障」,又擔心醫保保費高昂,可選擇設自付費的產品,保費會便宜得多。

  6. 2021年6月25日 · Nicole Victoria現時是一名母親,身兼理財教練及地產經紀的工作。 但年輕時跟很多人一樣,大學畢業後任職年收入只得5萬加元(約31萬港元)的工作,同時,要背負4萬加元(約25萬港元)的學費貸款。 她本以為進入職場後,能夠賺足夠的錢讓她過理想的生活,但由於收入不高,而且要償還債務,她經常入不敷支,面臨龐大的經濟壓力。 後來,她意識到,問題不在於她的收入不高,而是她沒有妥善管理個人財務,「人可以憑年收入4萬美元而致富;也可憑年收入10萬美元而過得潦倒,這完全取決於你如何善用手上的金錢。 」於是她決心開始學習一切有關於理財及投資的知識,由償還債務及投資,將個人資產滾存至100萬美元(約776萬港元),並建立她想要的生活。 【30歲擁逾千萬資產 分享投資4大心法: 按此 】 2.

  7. 2021年4月16日 · 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是一種非法傳銷方式,以虛假的投資項目作招徠,把後來投資者的資金,支付給前期投資者作利潤,以營造高利潤回報的假象,以誘使更多投資者入局。 一旦新投資無以為繼,整個方案便會開始崩潰而敗露。 此詞因1917年意大利金融騙徒龐齊(Charles Ponzi)而得名,他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混亂局面,在美國波士頓開設所謂「證券交易公司」,並在短短數月吸引數萬名投資者,投資金額超過1,500萬美元,其後關閉公司夾帶私逃,其後世人便稱以相同手法歛財的騙案為「龐氏騙局」。 香港龐氏騙局事件. 龐氏騙局不局限於國際市場,事實上香港亦曾出現過不少類似的騙局,香港稱之為「種金案」,種金騙局在香港於90年代出現,尤以「牛奶種金」事件較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