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tu 信貸評級 i 相關

    廣告
  2. WeLend 網上貸款,全A.I. 處理,即時提取大額現金流。貸款低息至1.88%,現金即日過數。 申請免入息及住址證明,A.I. 24x7處理申請,即批即過戶。提取貸款享高達$12,000現金獎,立即申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因此為客戶做財富傳承規劃時,首先必須要先認識到客戶有著不同的長相、理解客戶不同的特性,才能善用工具為客戶精準規劃。. 但可以確認的是,無論何種長相,隱形富豪們都因為有著擺在眼前的傳承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擁有多方專業的協助。. 保險規劃是 ...

  2. 2024年4月1日 · 你認為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你的最大成就便到哪裡。 試想,如果桑傑認為自己最多只能做到幾倍白金獎的業績,還會有今日成功挑戰千人榮譽的保險大師嗎? 如果南九龍團隊並未以千人團隊為目標,在前些年的疫情挑戰下,他們還能夠維持至少雙百人團隊的成績嗎? 在他們的認知中,極限只是一段需要突破的瓶頸,卻不是自己成長的上限。 能力可以鍛鍊,文化可以培養,策略可以學習,但思維的改變卻只能靠自己。 只有你能夠決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這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因為當你認為自己已經抵達極限,就不會再要求自己繼續學習和進步,突破極限自也就無從談起。 唯有打破自我設限,才有不斷挑戰極限、突破極限的可能。 未來是無限寬廣的,祝福各位都能夠擁有一份不設限的美好未來。

  3. 2024年1月1日 · 我認為保險公司將來開發的商品方向,以及在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商品會有5大走向:1.高CSM(合約服務邊際)、2.低資本耗損、3.保證少、現金流短、4.資產負債易匹配、5.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 保險公司販賣愈多高CSM的商品對於未來財報上的獲利表現愈有幫助,不過這樣高獲利的商品,往往銷售的難度也會更高;未來ICS 2.0上路後,嚴格的資本要求會增加保險公司的資本負擔,低資本耗費的產品,如短期低保證、投資型保單等,能降低資本負擔;資產負債易匹配的商品則有助於提列資本及避免財務波動,如外幣保單;而由於將來保險公司透過保單收取大量的現金,作為儲蓄使用而非風險移轉,對於收入及績效不會帶來幫助,因此會聚焦在開發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的保單。

  4. 2019年11月1日 · 這是規劃財富傳承中,最常見也是最大觀念及認知落差,最好的財富傳承規劃方案必須要保障到2個部分:第一點是保障資產的收入,第二點是保障資產,其中資產又包含2種,一種是人力資源,一種是實質物產。 「人」是創造實質物產價值的主體,所以在規劃財富傳承方案時,計算和評估人的價值是關鍵之一。 此外傳統上,我們認為「資產累積、資產保值、資產分配」是最重要的3件事,卻沒看清本質。 許多高資產客戶都面臨「富資產、窮現金」,當面對事故需要現金周轉或度過難關的時候,而被迫出售心愛的資產,變現支付各項費用,這就是沒有連續收入所產生的問題,可見收入比財富的影響更加重大。

  5. 2019年4月30日 · 一直以來,我們要表現一間保險公司清償能力的好壞,過去都用保險資本適足率(RBC比率)這個指標來做為評估。 除了現有的RBC比率外,監理機關規劃要訂定多元監理的預警指標,將增加以保險業的淨值占資產比率(淨值比)為監理指標。 這到底好或不好、合不合理? 最近因為外界開始質疑RBC比率這個指標有許多缺陷,因此主管機關希望加入另外一個預警指標,也就是保險業淨值比,做為另一個監理的標準,如果保險公司淨值比低於一定程度,就會請保險業者「喝咖啡」,要求相關的改善方案或是要求增資。 雖然保險業的淨值比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指標,即是淨值占整體資產的比重(淨值比=淨值/資產×100%),直覺來看,得出的數字愈高的話,代表這間保險公司的資產超過負債愈多,未來償債能力愈好,相對應付風險的能力也愈強。

  6. 2021年5月1日 · 國際級的獎項恰好可以同時達成留下紀錄與國際學習這2件事,更可以說是保險業一年一度的「知識buffet」。 我想用「月暈效應」來解釋追逐獎項的重要性,若你在國泰人壽中談及MDRT成員最多的團隊,你會聽到彰泰通訊處;若是談及公司組織人才發展績優的團隊,你會聽到彰泰通訊處;談及公司連續3年職達率第1名的團隊,你會聽到彰泰通訊處;要是你聽過有個通訊處長得很像咖啡館,你也會聽到彰泰通訊處的大名。 只要創造團隊的月暈效應,讓團隊留下正面的印象,就能讓團隊經營、增員事半功倍,而CIA500之於保險團隊,就如同IDA、MDRT之於業務人員,CIA500不但能讓團隊真實面對外界的挑戰、彰顯行業利基,更能凸顯個人價值、創造團隊正向品牌,並達到人才發展與輸出的成果。

  7. 2019年9月1日 · 保險公司主要的3大獲利來源為利差、死差與費差,利差是保險公司所能掌握範圍最小的部分,因為主要是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比較可以控制的就是死(核保)差與費差。 而產險公司的主要獲利來源,就是以費差與核保差為主,相對地,現今壽險業的死差愈來愈小,費差根本沒有,完全靠的就是利差,這也是導致壽險業的投資風險這麼大的原因。 壽險業要解決這個問題,時間是關鍵。 因為壽險業有一個經營上的特性,就是沒有立即的流動性風險,所以它可以「透過等待」來緩解問題,但這個等待也不是無限制的等待,必須要好好調整商品結構,用時間來換取改善的空間,必須審慎因應地避免擴大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