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15日 · 醫生會收集小便作化驗及細菌培植以診斷孩子是否患有尿道炎,若是確診一般會處方為期7至14日的口服抗生素。 視乎病情嚴重程度,醫生會決定是否採用驗血、超聲波、尿液倒流造影或同位素掃描,找出感染位置、檢查有否腎臟損傷或尿道結構問題。 若延誤診治,尿道炎可能影響整個泌尿系統,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調、血壓高等嚴重後遺症。 如何預防小兒尿道炎? 預防孩子患上尿道炎,父母要引導小朋友多喝水及不要養成常憋尿的壞習慣。 排尿時可以將依附在尿道的細菌一併排出,足夠的排尿次數能減低細菌黏附在尿道黏膜的機會。 炎熱天氣下大量排汗、排尿次數減少,更要及時補水。 多喝水有助預防尿道炎. 如果尿片長時間沒有更換,尿道口長期碰到糞便和尿液,自然容易引起尿道炎。

  2. 2020年8月27日 · 內地有研究發現,尿兜小便可形成氣溶膠傳播,並在5秒內爬升到大腿位置,而且傳播病毒比沖馬桶更快更廣。男士應如何小便才不會令尿液反彈? 尿兜小便成氣膠微粒 5秒爬升到大腿 傳播病毒比沖廁更快更遠

  3. 2023年5月11日 · 對於糖尿病腎病患者,目前主流有以下處理方法: 控制糖尿和血壓. 改善飲食應避免進食含有過多糖分、鹽、鉀和磷的食物,亦可按需要進食低蛋白餐. ACEI和ARB類的血壓藥. 臨床研究:中藥對糖尿病腎病有保護作用. 中醫關証顥表示,在不同地區都有臨床研究發現中藥對糖尿病腎病有保護作用。 瑪麗醫院曾進行一項有關糖尿病腎病研究 (Chan,2022),研究中共有76名糖尿病腎病病人,所有人都接受⻄醫治療,包括ACEI或ARB類血壓藥,控制糖尿以及血壓。 中藥可減少慢性腎病患洗腎風險達60% 其中有38位病人同時服用中藥,在48週後發現,在⻄醫常規治療上加上中藥,明顯延緩了腎功能指標,腎小球過濾率eGFR的退化。

    •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共同治理計劃),為尙未察覺自己已患上 高血壓、糖尿病 等慢性病或有相關症狀的市民,以資助部分費用作為誘因,鼓勵市民及早透過篩查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希望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
    • 兒童健康服務。衛生署 轄下 母嬰健康院 為符合資格人士提供 免費 一系列的 兒童健康服務,包括:親職教育、免疫接種、健康及發展監察等。親職教育是為了教授家長關於兒童身心發現和育兒知識,提供從妊娠期到兒童學前階段的支援。
    • 學生健康服務。衛生署 除了照顧 兒童健康 之外,為了保障學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使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習潛能,特意提供 學生健康服務,服務範圍包括身體檢查、健康評估、個別健康輔導及健康教育。
    • 大腸癌篩查計劃。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癌症之一,在全港的致命癌症中,大腸癌排行第二位。因此,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香港居民接受 免費篩查,預防大腸癌。
  4. 2023年11月7日 ·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蔡宗衡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與葉酸偶合的金納米粒子,有望為治療腎臟纖維化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有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著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慢性腎病是什麼? 慢性腎病是指腎臟出現瘢痕且無法適當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及毒素。 全球有十分之一成年人患有慢性腎病,為全球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巨大挑戰。 本港估計約有 80. 萬人患有慢性腎病,特別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口盛行。 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 1.5% 死亡人口源於慢性腎病。 2022 年,腎臟疾病成為香港第七大常見死因。 此外,慢性腎病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息息相關。 因此,慢性腎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改善患者結果和減輕病況所帶來的負擔至關重要。

  5. 2020年10月11日 · David Strain教授警告,除非可以找出導致長期新冠肺炎的成因,否則難以找到相對的治療方法。 據報感染新冠病毒會損害整個人體健康,包括: 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或令免疫系統出現無法恢復的損害

  6. 2023年5月15日 · 因素1:年齡. 消費者在選擇身體檢查計劃時,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或會是該計劃的內容是否適合自己的年齡。 調查中大部分基本計劃的建議適合年齡最低由12歲至20歲或以上,惟「嘉諾撒醫院」表示消費者需自行與醫院聯絡以了解該計劃適合的人士。 留意年齡及參與限制. 此外,個別計劃設有建議年齡上限,例如「明德醫療中心」稱其計劃適合40歲以下人士;而「聖德肋撒醫院」(#11)指計劃適合18歲至80歲人士。 除了年齡外,「仁匯醫務集團 」及「快驗保(香港)有限公司」則標示其計劃適合首次接受身體檢查的人士使用。 因素2:需定期檢查的疾病. 某些特定人士可考慮對個別項目定期進行檢驗,以預防或盡早發現潛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