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WhatsApp 被封鎖如何知 相關

    廣告
  2. Opera makes communication convenient with whatsapp integrated in the sidebar. Keep everyone close with WhatsApp, Messenger, Twitter and more built right into Opera.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27日 · 《跟蹤騷擾防制法》經過多次草案的討論與研擬,一再拖延與停滯,直到近幾年我國發生許多因感情糾紛的跟蹤騷擾案件,造成社會人心惶惶及輿論壓力影響,行政院終於在2021年提出《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同年由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上路。新營、柳營、鹽水、後壁、東山 ...

  2. 一、客體錯誤說. 採取本說者認為只要實際上被攻擊之對象符合行為人對於因果鏈的設計進入汽車之人被炸彈炸死),就不應論以打擊錯誤由於行為人是透過該裝置間接具體化行為客體與行為人直接透過感官確定行為客體並無不同因此最後炸錯人即為等價客體錯誤。 二、打擊錯誤說. 本說則認為,行為人於行為當時所認識之流程是甲進入汽車被炸彈炸死,並未認識到會是另一個人乙進入汽車,故應屬於打擊錯誤。 三、不區分說. 本說主張不區分打擊錯誤及客體錯誤,如果行為人想侵害的是特定人甲時,行為人的故意及於「甲」這個已具體化的部分,也及於「人」這個一般性要素,這也是為何等價客體錯誤不具重要性之理由,既然構成要件以行為客體之種類作為規範內容,因此故意當然也只需要求對於「種類」有所認識即可,而不需具體化。

  3. 智基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臺南市私立志光文理短期補習班新營分班-南市教社字第1111367389號 活動摘要: 受了傷是因為板子砸到還是因為繩子沒綁好?從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字第61號民事判決看民法上因果關係。

  4. 2023年4月14日 · 民法第197條的第一重時效起算判斷基準,為一「主觀」基準,以請求權人「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起」開始起算,並可以區分為以下情形討論: 一、一次侵害行為. 在單一次的侵權行為中,有損害的認定較為單純。. 多數學說及實務見解認為,自請求權人知悉其 ...

  5. 科技偵查 (上)——基本權與干預手段之探討. 壹、前言. 法務部於去年九月推出科技偵查法草案,雖在遭受各界劇烈反彈後已撤回,. 然而科技偵查之相關立法早已是大勢所趨,科技偵查手段在實務的運用上也是司空見慣,. 但究竟科技偵查手段與過往傳統偵查 ...

  6. 一、第一個階段. 從「人事行政」(Personnel Administration)轉變為「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層次。. 主要牽涉的議題是如何將組織中的人員管理相關事務,從處理行政流程轉變成專業功能;舉例而言,人事行政工作多半依據工作規章與流程執行 ...

    • 壹、試題回顧(112司律刑法)
    • 貳、爭點意識
    • 肆、給考生的叮嚀-代結語
    • 肆、結論—給考生的叮嚀

    壹、試題回顧(112司律刑法) 甲為知名網紅,曾與A超商店長有過衝突,懷恨在心,竟邀乙共同搶劫該超商。某日深夜,兩人依約定各自攜帶了一把外觀上無法辨識真假的金屬材質玩具槍來到A超商,看到門口告示寫著「晚間10點過後,本店現金不超過1000元」,乙見該告示大失所望,加上擔心會被逮,便放棄搶劫的念頭,告知甲後即離去。但甲不相信告示之內容,看到店內僅有店員丙女一人,決定留下獨自犯案。甲進入超商櫃檯後,將金屬玩具槍抵在丙的頭上,喝令其交出收銀機內所有金錢,見丙身材姣好,突生色心,料想丙此時應不敢反抗,便對丙的胸部上下其手猥褻。丙趁甲分心撫摸之際,從櫃檯下方取出棒球棍,痛擊甲的頭部,甲倒地陷入昏迷,隨後被趕來的警察送醫急救,雖受有挫傷,但無大礙。事發後不久,記者丁接到消息趕到現場,雖然還不清楚狀況,但...

    貳、爭點意識 本文僅欲聚焦於「甲、乙二人原共同計劃搶劫A超商,但乙見到門口告示後隨即表示放棄搶劫念頭而離去」,此一過程中乙是否仍成立(加重)強盜罪之共同正犯?若肯定,究係既遂或者未遂的共同正犯?此一法律上的問題意識,在刑法總則上除了涉及正、共犯區分的討論外,應進一步檢討著手前或著手後脫離犯罪,其脫離之判斷標準是否相同?

    肆、給考生的叮嚀-代結語 共同正犯考點繁多,也是每年必考題型,本文僅就共同正犯之脫離問題點出實務上的見解變遷,首先應掌握題目所描述的脫離者係在何時脫離?若為著手後脫離,宜將新、舊實務見解的變更併陳,在其他共同正犯成立既遂犯的前提下,脫離者有成立未遂犯的空間,此外,脫離者本身成立未遂犯,亦可再檢討個人減免刑罰事由,亦即第27條第1項之中止犯。 參閱林鈺雄,《新刑法總則》,11版,2023年9月,頁455。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789號判決:「複數行為人以共同正犯型態實施特定犯罪時,除自己行為外,亦同時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遂行自己之犯罪,在刑法評價上應視為一整體行為,與單獨正犯無從等同視之,從而共同正犯行為如已進展至著手實施犯行階段,脫離者為解除共同正犯關係,不僅須停止自己之行為,向未脫離...

    肆、結論—給考生的叮嚀 關於本案所涉及之爭議「強制道歉」,過往法院裁判實務上認為係民法第195條作為回復名譽權受侵害之手段方法之一,惟經本案憲法判決後業已成為違憲手段,有關實務見解之演變與理由考生應予以留意,此外在其他「回復名譽」手段上,如法院得否以判決命被告作「對於自己言論內容係屬不法的負面評價宣示」,在學說討論上存有不同見解,誠值思考並相當具有考相。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字第138號民事判決、同院104年度上更(一)字第14號民事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92號民事判決等。 陳忠五,〈強制道歉是否為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324期,2022年5月,頁192-210。許育典,〈當強制道歉第二次遇到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