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單邊臉頰出現陣發性劇烈性的痛

      • 腦內腫瘤或血管疾病所致 三叉神經線痛屬於其中一種神經線痛症,其病徵主要是單邊臉頰出現陣發性劇烈性的痛,如電擊般嚴重,一般持續數秒至數分鐘 ,一天可發生數次至幾十次。 兩邊面痛也可能發生但機會比較少。 疼痛的部位多數在下臉頰,患者常常以為是牙痛。 此外,有痛症的人士做一些臉部動作時,也會觸發疼痛,例如洗臉、刷牙、咀嚼、剃鬚、風吹等。
  1. 其他人也問了

  2. www.brain-spine.com.hk › symptoms-tc › symptoms-pain-tc三叉神經痛 - Brain Spine

    三叉神經痛症是常見的神經痛症,每年香港約有350個新症。 女性發病機會較高。 部份是因為腦血管壓著神經線,但大多數成因不明。 症狀患者會間歇性感覺一邊面劇痛,象觸電或刀割一樣,刷牙,洗面或飲食都可能引至發作。 不發作時便正常一樣。 藥物治療. 基本的治療是服用止神經痛的藥,很多時要長期服用。 約三成病人服藥亦無效,長期仍受痛楚影響。 手術治療.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痛楚時,應考慮以 開顱骨神經線減壓手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放射外科治療 (Gamma-knife or Cyberknife Radiosurgery),或 射頻治療﹝Radiofrequency Trigeminal﹞ 等手術治療。

  3. 2016年9月5日 · 三叉神經由腦幹而出至顱骨底部時會一分為三個分支分別接收由額頭面頜和下顎的神經感覺訊息形狀彷如一支三角叉因而得名為三叉神經」。 三叉神經在正常情況下對我們非常重要但如有某種病因令神經受刺激產生一些不正常的強烈信號便會產生痛楚名為三叉神經痛」。 病人在發作時會有面如刀割般的劇痛,通常一般的止痛藥並不能有效地控制。 而最重要的是患者每每在擦牙、洗臉、咀嚼時均會引發痛楚,生活可算是大受影響。 甚至因進食不足而體重下降,或影響心情而做成抑鬱等。 到底三叉神經受了甚麼「刺激」而產生不正常的「感覺」--痛楚呢? 從病理上來說,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神經線發炎. 神經線腫瘤. 神經線受到腦血管觸碰. 其他.

  4. 2016年2月1日 · 頸椎推間盤突出壓迫三叉神經致面部痛症或麻痺. 頸椎推間盤突出一般會影響頸部背部痛楚及手部麻痺但頸椎軟骨突出壓迫神經線亦可引致面部痛楚或麻痺。 面部的感覺由「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控制及負責傳遞訊息,三叉神經會透過頭顱骨的小孔進入腦逅體連接神經核中心。 而頸推第一、第二及第三節頸椎的感覺神經正與三叉神經的中心連接及相匯,所以,如頸椎第三節椎間盤突出或出現病變時,痛楚或麻痺訊息亦會傳送到三叉神經的中心匯點,令患者的臉部感到痛楚或麻痺,是一種神經反射的現象。 要正確診斷此症,亦先要排除其它引起面部麻痺的可能性,包抱腦中風、脊椎病變、神經感染發炎、神經病變、腫瘤、缺乏維他命、其它如自體免疫疾病、壓力,抑鬱、驚恐、等等。

  5. 2021年2月25日 · 三叉神經痛症 可說是天下第一痛」,表現為顔面部驟發驟停的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的劇烈性疼痛痛不欲生。 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疼痛發作,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不等,不發病時同正常人一樣。 以中老年人發病為多,女性略多於男性,70-80%的病例發生於40歲以上,高峰年齡為50歲以上。 閱讀全文. 52253次閱讀. 三叉神經痛 偏頭痛. 三叉神經痛症可說是「天下第一痛」,表現為顔面部驟發驟停的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的劇烈性疼痛,痛不欲生。 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疼痛發作,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不等,不發病時同正常人一樣。 以為牙痛? 偏頭痛? 原來是三叉神經痛作祟!

    • 分類
    • 病因和臨床診斷
    • 三叉神經痛檢查化驗
    • 中西療法
    •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療法
    • 半月神經節阻滯療法
    • 射頻熱凝療法
    • 周圍神經撕脫術
    • 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法
    • 三叉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

    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症状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大類,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較常見。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找不到確切病因的三叉神經痛。可能是由於供應血管的硬化並壓迫神經造成,也可能是因為腦膜增厚、神經通過的骨孔狹窄造成壓迫引起疼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由於腫瘤壓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經痛。此型有別於原發性的特點,疼痛常呈持續性,並可查出三叉神經鄰近結構的病變體征。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 臨床特點 驟然發作,無任何先兆,多為一側。發作時,疼痛劇烈如刀割、電擊一樣 ,持續數秒至 1- 2分鐘,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結膜充血等症状,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經過一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異常緊張,終生難忘,造成極大的痛苦。 由於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學和病理學至今還不清楚,中醫認為是由於「風寒濕邪」以及頭部受到重寒襲擊。治療的目的是止痛。止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種多樣。可大概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中醫療法、中藥針灸療法、理療和頭部伽瑪...

    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 一般無特異性改變,發病時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 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影像學檢查 血管造影、CT及MRI等檢查:部分病人可發現顱底畸形血管。 以下檢查項目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1.腦電圖、眼底檢查。 2.顱底攝片。 3.胸透、心電圖。

    (一) 藥物療法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後可每日3次。每日~0.6g,分~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h~48h後即有鎮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倫丁(D1antinSodium、Phen—to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於水,幾乎不溶於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 (二)中藥治療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範疇,古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因為顛頂之上,唯風可即,外感風寒之邪,尋經上犯顛頂清竅引起本病, 精神因素亦可誘發此病。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火熱風動,風火夾...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頦孔、翼齶孔等。所用藥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鏈黴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範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係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內複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滯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滯術,眶下神經阻滯術,後上齒槽神經阻滯術,上頜神經阻滯術,頦神經阻滯,下齒糟神經阻滯和下頜神經阻滯術。

    採用半月神經節阻滯治療三叉神經痛目前己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多年來,這一注射療法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它的確能恆久地治癒三叉神經痛。但因其注射技術較難掌握,主要是穿刺操作的準確性難以把握,因此,治療效果隨著各人的技術不同而大有出入。經卵圓孔刺入顱腔內的半月神經節,注入甘油、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黴素等神經毀損藥物,以阻滯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獲得長時間的阻滯效果。用於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頜面部癌痛及帶狀皰疹後遺痛。 治療適應證症1、本注射療法適用於一切較嚴重而頑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尤其是具有開顱手術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並經各周圍支阻滯無效者。3、頑固的面部帶狀皰疹後三叉神經痛。 併發症半月神經節阻滯可能引起的一些併發...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高溫作用於神經節、神經乾和神經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目前,射頻熱凝療法在臨床較廣泛,熱凝術的治療效果良好,但併發症較多,目前尚無死亡的病例報導。雖然複發率較高,由於操作方便,可重複實施,最終達到鎮痛的目的。 不良反應及併發症 1、操作中疼痛:本方法需取得患者配合。治療前應講清楚,在局部麻醉下施行此種治療具有一定的痛苦,必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並注意從60℃開始緩慢加熱,可減少突然高溫所帶來的痛苦。 2、顱內出血:半月神經節內側鄰近海綿竇和頸內動脈,穿刺不慎或進入卵圓孔過深易損傷而出血,嚴重者可形成顱內血腫。(儀器定位穿刺可完全避免) 3、腦神經損害:如面部輕癱等。 4、顱內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可防止顱內繼發感染。特別需要注意防止反覆穿刺時穿刺...

    有的專家認為供養三叉神經的動脈發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經纖維營養代謝紊亂而發生變性。遠心端神經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對血管的壓迫使血供進一步減少,加重神經變性,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而發生「短路串電」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周圍神經撕脫術,進行該手術時,應儘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脫,以防止手術後三叉神經痛複發。由於該方法對多支痛或深部痛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捉襟見肘,效果不佳,因此應用不多。

    球囊壓迫法是國際上八十年年代開始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技術。患者採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和控制呼吸。由於穿刺操作者的熟練程度不同,麻醉時間在20分鐘~160分鐘。所以要求麻醉隨時終止,患者儘快清醒。在X線螢幕下進行半月神經節穿刺術。將有針芯的14號穿刺針經面部皮膚穿刺。穿刺針停在卵圓孔,並拔出針芯,經穿刺針將Fogarty球囊放入半月神經節。用注射器接球囊外的導管接頭,注入1~2ml液體,使球囊脹大,形成大約為1×1.5cm的梨形囊(X線螢幕下所見),並維持數分鐘。在壓迫結束後抽出液體,脹大的球囊復原。把球囊與穿刺針一起拔出,壓迫穿刺點止血。整個操作過程均在X線螢幕下進行。手術成功率在90%左右,但半年後複發再次治療有效,遠期效果待觀察。

    微血管減壓術是1967年由Jannatta教授首次提出,以後Haines等對三叉神經與微血管的關係進行了更深入的解剖學研究,發現存在橋腦旁微小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病例中92.5%出現三叉神經痛的症状。壓迫神經產生疼痛的血管稱之為「責任血管」,常見的責任血管有:①小腦上動脈(55%),小腦上動脈可形成一向尾側延伸的血管襻,與三叉神經入腦幹處接觸,主要壓迫神經根的上方或上內方。②小腦前下動脈(30%),一般小腦前下動脈從下方壓迫三叉神經, 也可與小腦上動脈一起對三叉神經形成夾持壓迫。③基底動脈,隨年齡增長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基底動脈可向兩側彎曲而壓迫三叉神經根,一般多彎向較細小的椎動脈一側。④其它少見的責任血管還有小腦後下動脈、變異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動脈)、腦橋橫靜脈、外側靜脈及基底靜脈叢等。責任...

  6. virtusmedical.com › disease › trigeminal-neuralgia三叉神經痛 | 尚至醫療

    三叉神經痛病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是由於顱內異常走行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部這些血管包括小腦動脈或靜脈這種壓迫甚至可在三叉神經根部造成壓痕令神經包膜局部變薄受損神經纖維之間傳導發生短路導致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診斷方法. 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是基於典型的神經痛症狀並在排除繼發性因素後結合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確認診斷。 磁力共振可以用作排除顱內結構性病變,從而評估神經受血管壓迫的情況。 1. 藥物治療. 大部分的三叉神經痛均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 (Carbamazepine ) 和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 在服藥期間可使近七成半的患者有效減少痛楚,唯這些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包括頭暈,疲倦和行走不穩等。

  7. 2024年3月1日 · 三叉神经痛症状可能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模式: 剧烈的闪痛或刺痛发作,可能感觉像触电。 突然发作的疼痛或由诸如触摸面部、咀嚼、说话或刷牙之类的行为诱发的疼痛。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的疼痛发作。 伴随面部痉挛的疼痛。 疼痛发作持续数天、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 有些人会出现一段时间没有疼痛。 疼痛出现在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 这些区域包块面颊、下颌、牙齿、牙龈或嘴唇。 眼部和前额也可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较少见。 每次疼痛发生在面部一侧。 疼痛集中在一个位置。 疼痛也可能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睡眠过程中很少出现疼痛。 随着时间推移,疼痛发作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 何时就医. 如果您出现面部疼痛,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或消失后又复发,请咨询医疗护理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