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南方比特幣etf 相關

    廣告
  2. 開拓投資新領域: 打破地域時空界限,於港股開市時段以港元交易美股。投資涉及風險。 獨領全港,緊貼追蹤標普500指數表現回報,讓你掌握美股市場脈搏。投資涉及風險。

搜尋結果

  1. 2019年1月25日 · 2019-01-25. 和弦 ()美元貨幣市場ETF 能提供比銀行儲蓄存款更高的收益率。 岑健樂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南方東英昨宣佈南方東英美元貨幣市場ETF即交易所買賣基金美元股份代碼9096港元股份代碼3096於今日在港交所上市。 該ETF為香港首隻美元貨幣市場 ETF,將以富時三個月離岸美元存款指數(FTSE 3-Month US Dollar Eurodeposit Index)為基準。 南方東英銷售與產品策略部主管和弦昨表示,該ETF管理費加託管費為每年0.35%,預計扣除管理費的年收益率約為2.25%。 扣除收費料年收益率2.25%

  2. 2021年3月29日 · 2021-03-29. 實惠西環分店店員稱仍會接受比特幣付款收銀處展示的收款方法上亦標明接受包括比特幣以太幣及萊特幣等三種指定的虛擬貨幣。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近一年來比特幣的價值一路狂升最新每個已見5.5萬美元即是約43萬港元由於價值不菲近日有賊人以交易比特幣為餌進行打劫本港近日就至少發生了兩起相關案件。 隨着不少機構投資者、名人唱好入市,市民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亦愈來愈感興趣,過去本港亦有一些店舖或機構曾宣布會接受比特幣付款,今期《數據生活》將探討一下,比特幣在香港除了作為投資用途和「被打劫」之外,還有何用途?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比特幣在2009年面世,推出至今逾13年。

  3. 2021年1月5日 · 資金泛濫 比特幣或續升. 隨着美聯儲無限量寬,市場流動性非常充裕,投資者積極為資金尋求出路。 除了把資金投放在股票市場外,投資者亦會把資金放在主流非美元貨幣及其他資產身上。 過往黃金被視為避險及保值的投資工具,但新一輩的投資者轉移把資金投放在Bitcoin (比特幣)身上。 隨着Bitcoin被大型交易平台如Square (美:SQ)及PayPal (美:PYPL)接納並在其平台交易後,Bitcoin的認受性大大提高。 Bitcoin最近輕易升破30,000大關後曾一度升穿34,000,雖然不少投資者覺得Bitcoin存在泡沫,但在資金泛濫和普及性增加的情況下,投資價值自然增加,今年進一步上升的機會頗大。 新能源車旺銷利好股價. 另外,電動車在2020年下半年已成為投資者高度留意的板塊。

  4. 2012年11月8日 · 香港文匯報訊 南方富時中國A50ETF(82822)今日(8日)起在聯交所新設港元櫃檯交易(2822),今起投資者可在聯交所以港元或人民幣買賣該ETF

  5. 2021年3月29日 · 2021-03-29. 許正宇指,證監會沒有就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數目設定上限。 比特幣等一眾加密貨幣雖然在名稱中有貨幣兩字但在不少國家均被視為非法定貨幣甚至是要打擊的交易而在香港金管局已多次重申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視為虛擬商品」、而非法定貨幣的立場故這些加密貨幣本身並不屬於金管局監管範疇不過由於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等特性亦為金融監管帶來挑戰針對加密貨幣引伸而來的不同情況目前證監會金管局和保監局將按職能負責監管。 去年起發牌監管相關交易.

  6. 2021年5月17日 · 2021-05-17.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除了股債黃金近年多了人認為買比特幣可以抗通脹甚至有上市公司鄭重其事發通告宣布買入比特幣來抗通脹理由是比特幣供應量有限在全球央行量寬的情況下價格會水漲船高。 繼特斯拉(Tesla)、美圖(1359)之外,實德環球(0487)日前剛斥資逾千萬港元投資比特幣,該公司副主席兼執董馬浩文早前會見傳媒時表示,由於各國央行持續印鈔,故公司需要投資更多抗通脹的產品,當中包括投資虛擬貨幣。 至於會否繼續「加碼」增持比特幣,馬浩文指虛擬貨幣市場與股市一樣波動,會繼續密切留意情況,但他表示,看好虛擬貨幣的長遠表現,就算出現較大升幅,亦只會考慮套現一部分,不會全部出售。

  7. 2020年11月23日 · 2020-11-23. 政府擬為比特幣等虛擬資產建立強制發牌制度。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政府首次押後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外界猜測會否有更多新措施出台而早於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前財庫局已率先披露原本將於報告中公布的全新政策措施包括料將推出受規管虛擬資產活動的發牌制度或將成為第11號牌」,相信亦會加入新的施政報告中而證監會早前亦承認將推出有關虛擬資產的牌照以監管所有虛擬資產交易服務。 規管涵蓋加密貨幣交易. 虛擬資產由於屬沒有實物或發行人支持的虛擬商品,一直以來備受爭議,而香港亦曾討論過虛擬資產屬於「貨幣」、「資產」、「證券」抑或是「商品」,並需釐清監管機構是屬金管局、證監或其他監管機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