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4年7月18日 · 司徒華 (英語: Szeto Wah ,1931年2月28日—2011年1月2日),原名 司徒衛華 ,暱稱「 華叔 」, 廣東 開平 人,成長於 香港 ,曾任香港 民主黨 黨鞭 及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主席,被喻為 香港 民主派 元老及精神領袖。 司徒華曾經為教師,繼而為小學校長,執教四十年。 自1970年代參加 社會運動 ,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首任會長 [3] 。 1978年於 九龍城 發起反校長貪污的 金禧事件 而奠定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的地位。 1985年晉身 香港立法局 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中國中央政府委任為 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2. 1978年於 九龍城 發起反校長貪污的 金禧事件 而奠定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的地位。 1985年晉身 香港立法局 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同年,獲中國中央政府委任為 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1989年中国大陆学生运动六四事件爆發司徒華成立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后因不滿中国政府鎮壓民運司徒華與 李柱銘 一起退出 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并參與成立 香港民主同盟 ( 民主黨 前身),領導推動香港民主政制改革。 [4] [5] [6] [7] 不少香港人普遍認同他是最早為香港爭取 民主 的人。 [8] 2011年1月2日,司徒華去世, 香港行政長官 曾蔭權 在其發表的悼詞中,讚揚他一生熱愛中國及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 [9]

  3. 2004年7月18日 · 1985年晋身 香港立法局 教育界功能组别议员,同年,获中国中央政府委任为 基本法起草委员会 委员。 1989年中国大陆学生运动六四事件爆发司徒华成立 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后因不满中国政府镇压民运司徒华与 李柱铭 一起退出 基本法起草委员会 ,并参与成立 香港民主同盟 ( 民主党 前身),领导推动香港民主政制改革。 [4] [5] [6] [7] 不少香港人普遍认同他是最早为香港争取 民主 的人。 [8] 2011年1月2日,司徒华去世, 香港行政长官 曾荫权 在其发表的悼词中,赞扬他一生热爱中国及香港,致力推动民主发展。 [9] 司徒华曾于1960年代创办葛量洪教育学院校友会观塘学校,后为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第二小学 [10] 。

    • 早年生活與家庭
    • 政治生涯
    • 去世
    • 外部連結

    司徒華生於1931年的香港,出生時正值日本侵華,據司徒氏族譜記載,他本名司徒衛華,有七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童年家境清貧,自認為性格孤僻內向,不善交際,慣於自己思考。在他七至八歲時父親因為失業,無法供他和姐姐上學,後來叔父們湊錢讓他們繼續升學。司徒華11歲時,香港被日軍攻佔,他舉家回家鄉廣東省開平。日本戰敗後,司徒華從鄉下回到香港繼續學業,1947年就讀油麻地官立學校,據《大江東去》一書披露,司徒華在該校開始接觸具中国共产党背景的《學生文叢》月刊,認識了中国共產黨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当时認定那是救國出路。1950年,他畢業於皇仁書院。在校時是合唱團團長[註 1]。 司徒華曾想當海上電報生,但為養家選擇執教鞭,1952年,司徒華畢業於葛量洪師範學院(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身),為該校...

    投入社運

    1970年代參與爭取中文為法定語文運動,又發動教師罷工反對削減文憑教師薪酬及金禧事件等社運。發動罷工後他聲名大噪,司徒華在1973年領導文憑教師罷課成功爭取合理薪酬,成為工運領袖,獲得教師的普遍支持,1973年,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成立時司徒華獲選為首任會長。1973年文憑教師罷課運動時,身為工運領袖司徒華斷然拒絕了新華社要求他放棄抗爭,據前中共香港地下黨黨員、學友社早期重要成員梁慕嫻的分析,此事令司徒華脫離中国共产党的組織關係,而中国共产党亦只視他為一位統戰對象。 1980年又領導香港教育界,抗議日本篡改教科書中侵華歷史等運動。到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中、英雙方極力拉攏司徒華及其他本土社運領袖,希望談判中能大打民意牌向對方施壓,但司徒華並未有向任何一方靠攏,當時他與北京的關係仍然良好,曾應邀協助起草《基本法》,直至1989年六四事件,中国政府使用武力鎮壓學運,司徒華與李柱銘一起退出草委會,但草委會未直接批准他們的退出,中国政府有關部門反而高調宣佈解除二人之草委資格。 「六四」成為司徒華人生的轉折點;司徒華聯同多個民間團體策動香港市民支持學運,並成立「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

    與中共的關係

    司徒華在1989年六四事件前一直與中國共產黨保持良好關係,1949年由中共地下黨人廖一原介紹下,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該團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同時參與成立「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後來改名為學友社。1958年,司徒華雖然在幹事會改選中被排擠出學友社的領導層,但仍在其他有中國共產黨背景的團體中做義務工作,例如在《兒童報》擔任編輯。據司徒華自傳披露、其胞妹司徒嬋剖述,司徒華向曾在學友社與他意見不合的歐陽成潮主動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结果被拒 ,令他感被騙及遺棄,內心十分難受。 曾有過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意願的司徒華,在其去世後2011年7月出版的自傳《大江東去》中透露,年青時深受左傾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帶領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希望。直至1980年代,還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與中國中央政府保持密切聯繫,直到1989年發生學生民主運動和六四事件中共血腥鎮壓學生和民運人士後,司徒華才與中共徹底決裂。與他共事多年的一些香港民主派人士稱,司徒華從來沒有對他們說過自己這段歷史。有評論認為他不講出來,可能怕會引起很多誤會和爭論。 1989年的六四事件可謂是司徒華與中共決裂的導火線,八九民運促使司徒華...

    參與「黃雀行動」

    1989年6月4日,中共血腥鎮壓民運,六四事件後大肆搜捕民運人士。司徒華等人創立的支聯會發起一個代號名為「黃雀行動」的拯救行動。司徒華生前接受訪談時透露,「黃雀行動」營救的民運人士達數百人,其中他親手所救的就是民運領袖吾爾開希和柴玲,支聯會單單為救前者便用了六十萬元。司徒華又暗示,能救出這麼多民運人士,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官吏貪污,及民運人士得到海內外支持。黃雀行動的細節極度敏感,許多涉及的人物、細節,多年來一直沒有曝光。司徒華生前表示準備在撰寫的回憶錄中,披露八九民運時協助中國學運領袖和民運人士外逃的黃雀行動部份內容,同時也會透露他與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許家屯交往的情況。

    2011年1月2日,司徒華於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79歲。司徒華治喪委員會由家屬、民主黨、教協、葛亮洪教育學院校友會、香港教學團體秘書處、支聯會組成。喪禮以基督教形式進行。追思會在尖沙嘴浸信會進行,安息禮拜於聖安德烈堂舉行。司徒華火化後的骨灰一半撒在海中,北望中國;另一半撒在歌連臣角火葬場的花園,貼近香港。他的母校皇仁書院有為他舉行默哀悼念儀式。

    司徒華紀念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司徒華教育基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電台鏗鏘集:別矣,華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月3日播出
  4. 杜葉錫恩, 大紫荊勳賢 , CBE (英語: Elsie Tu ,1913年6月2日—2015年12月8日 [3] ),原名 愛詩·胡姆 (英語: Elsie Hume ,艾略特及 杜 是兩段婚姻的 冠夫姓 )是 香港 著名社運家,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和為社會基層爭取權益。. 她雖生於 英國 ,但操流利 粵語 及 ...

  5. 司徒華 (1931年2月28日-2011年1月2日)暱稱「華叔」,生於 香港 ,祖籍 廣東 開平 ,已故前 民主黨 黨鞭及支聯會主席,被喻為 香港民主派 元老。 司徒華曾經為教師,繼而為小學校長,執教40年。 自1970年代參加 社會運動 ,於1973年出任教師工會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首任會長。 於1978年於 九龍城 發起反校長貪污的 金禧事件 而奠定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的地位。 1985年進身 立法局 教學界功能組別 議員,同年,獲北京政府委任為 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

  6. 生平 [ 編輯] 司徒衛祖籍 廣東 開平 ,於1908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學堂,1910年在 母校 嶺南學堂當教師。. 1911年,司徒衛從康樂校園北望的景緻得到啟發,設計出一個嶺南的校徽。. 圓形校徽的上半部是廣州的白雲山,橫亙其中的是珠江,其南岸有茂盛的荔枝樹;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