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稅務局今2日發出244萬份個別人士報稅表較上年增約4萬份稅務局亦公布2023/24年度臨時稅收數字整體稅收為3420億元按年跌5%即182億主要因為印花稅及利得稅減少其中印花稅收減209億連續兩年跌幅達30%

  2. 2024年4月3日 · prevnext. 【明報專訊稅務局昨日公布將於下月2日發出約244萬張2023/24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較2022/23年度發出240萬張微增約4萬張是連續3個年度錄得下跌後回升惟數量仍較2021/22年度低見圖)。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稱今次報稅年度是根據僱員去年4月至今年3月底的收入該時段本港剛放寬所有防疫措施企業逐步復常因此發出報稅表微升屬正常前3年度薪俸稅收增長. 稅務局表示,納稅人須於報稅表發出日起一個月內填報。 翻查稅務局以往公布,於2014/15年度發出的個人報稅表有248萬張,之後逐年增加,到2019/20年度達277萬張,其後連續3個年度下跌,跌至2022/23年度240萬張的9年低位,最新則回升至244萬張。

  3. 2023年4月4日 · 明報專訊稅務局昨日宣布將於下月2日發出240萬張2022/23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較2021/22年度減少約7萬張連跌3年3年間累減約37萬張儘管減幅放緩今年度數字仍為近9年新低經濟學者李兆波分析,數字反映本港人口持續流失,但預計隨着移民潮放緩,納稅人口跌勢最快明年告終。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表示,即使勞動人口跌幅放緩,流失數字依然嚴峻,冀政府積極挽留和吸引人才。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5月3日 · 稅務局昨發出約244萬份2023/24課稅年度個人報稅表該年度將寬免100%的利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每宗個案上限3000元。 2024/25課稅年度起推出的稅務措施,包括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標準稅率兩級制:入息淨額高於500萬元者,首500萬元收入稅率為15%,超出500萬元的部分稅率16%。 入息淨額500萬元或以下者,稅率維持15%不變。 輔助生育開支將可扣稅. 同時,政府將提高與新生子女同住納稅人的居所貸款利息及住宅租金扣除限額,由10萬元增至12萬元。 扣稅條件是該子女須於去年10月25日或之後出生、未滿18歲,納稅人在該課稅年度內要在港與該子女連續同住至少6個月,或稅務局長認為屬合理的較短期間。 政府已就上述措施的條例草案交立法會審議。

  6. 2023年5月3日 · 稅務局已發出240萬份個別人士報稅表一般人士須於6月2日或以前交表網上報稅則可獲自動延期一個月。 在填稅表時,可留意稅項扣除的項目,例如打工仔女的強積金可作扣稅、供養父母也可扣稅,詳情見下。 【 簡單稅款計算機:計算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 】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 若是繳納薪俸稅的僱員,在計算應課稅入息時可扣除強積金計劃的強制性供款;若是繳納利得稅的自僱者,在計算應課稅利潤時可扣除強制性的自我供款。 每一個課稅年度最高可獲扣除額為1.8萬元。 以月入1萬元為例,每年強積金供款共6000元,那麼可扣稅金額為6000元。 [ 更多詳情及例子可按此瀏覽] 供養父母.

  7. 2023年5月2日 · 稅務局今年發出約240萬份個別人士報稅表並交代2022至23年度臨時稅收數字整體稅收為3602億較上一年度少收183億下跌5%當中印花稅收入大減三成稅務局認為與股票及物業市場交投欠佳有關。 稅務局亦交代其他臨時稅收數字,其中 2022至23年度利得稅收入為1742億元,升4%,評定稅款增15%;薪俸稅收入為795億元,升5%,評定稅款增8%;印花稅收入則為700億元,下跌297億元,即減少30%。 稅務局長譚大鵬指,上一年度樓市不太活躍,股票市場亦非暢旺,料因此令印花稅收入下跌。 稅務局估計來年綜合稅收為3973億元,比2022至23年度增5%,其中預料印花稅收入為850億,較2022至23年度增21%。

  8. 2024年2月28日 · 2024年2月28日星期三. 財政預算案2024新民黨稱增加收入措施溫和 倡考慮增加更多徵稅級別 (15:32) 圖1之1 - 新民黨認為《財政預算案》內容全面。 (鄭啟智攝)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歡迎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接納該黨多項建議,認為內容全面,包括樓市全面「撤辣」,相信能促進交投量,對於刺激樓市有正面作用。 對於公共財政,葉太表示,預算案增加收入的措施溫和,相信政府考慮到本港經濟復甦疲弱,基層負擔較重,因此現階段未有大幅加稅,認為旨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做法恰當。 不過葉太指出,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兩級制增加約9億元收入是較少,認為可再調高入息淨額逾500萬元的稅率,並考慮增加更多徵稅級別,如淨入息逾2000萬元的稅率應更高。

  1. 相關搜尋

    個人報稅表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