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8日 · 要確定是否感染肺炎一般要進行鼻腔或咽喉拭子採樣檢測原來還有一款非侵入式的替代方案而且準確程度還與拭子採樣相當這個檢測的方法由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所的 Dr. Rodrigo Young 發明只需在檢測對象的手機螢幕採樣即可智利新創證實用手機螢幕檢測新冠的準度與鼻腔採樣相近. 這個名叫 PoST(Phone Screen Testing)的檢測方法由智利新創 Diagnosis Biotech 的團隊證實,於武肺檢測呈陽性的患者,透過 PoST 於手機螢幕採樣亦同樣為陽性。Dr. Rodrigo Young 指 PoST 方式在手機螢幕標記病毒存在超過 80%,跟鼻腔或咽喉拭子採樣檢測的結果接近。

    • 破紀錄 19 天製造新冠病毒檢測抗體
    • 「此次比預期快 2 個月達成目標」
    • 預計 4 個月內通過認證,開始量產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安綏研究員表示,快篩的關鍵在於其抗體試劑需能準確辨識新冠病毒。他率領研究團隊在短短 19 天內,針對 7 種人類冠狀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抗原,製造出第一批 46 株毫克等級產量的單株抗體(IgG),其中有 1 株抗體有極佳的單一辨識性,只對新冠病毒有反應,並不會與 SARS、MERS 病毒或其他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有交叉反應,可於快篩時有效判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楊安綏實驗室開發完成合成抗體庫技術平台,其優勢核心技術在於其已獲專利的合成抗體庫群。抗體庫的使用及保存均以大腸桿菌系統操作,不須動物設施,因此時間、耗材、及環境成本極低,再加上以人工智慧電腦設計,可快速提供大量新穎且具有獨特性針對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這些抗體是提供防疫方案的創...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此次的成果是由於本院各團隊已於 2 月初便開始通力合作,快速合成新冠病毒核蛋白抗原,楊安綏團隊運用數十年來累積的技術,日以繼夜進行抗體合成及篩選,才有此項重要成就。 廖院長強調,防疫是與時間賽跑,除了院內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本院並建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 合作平台」,本次成果也將會與平台共享,加速研發新冠肺炎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合作抗疫。 楊安綏實驗室十多年來深耕基礎研究,重視醫學具體成果,該團隊 2019 年也曾針對非洲豬瘟研發免疫抗原檢測裝置,「此次比預期快 2 個月達成目標,相當令人振奮」,廖院長說。 https://www.facebook.com/sinicaedu/photos/a.1671785293137244/2478086895840...

    研究團隊在經濟部安排下,將與數家廠商商談生產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若一切順利,希望廠商能在 3 到 4 個月內通過衛福部驗證並量產。廖院長強調,下一步學研單位、廠商及衛福部仍需緊密溝通聯繫,以加快病人檢體的驗證,以便大規模臨床應用。 屆時新冠肺炎檢測方式將可比照流感快篩,15 至 20 分鐘內,就能篩檢出陽性與否。相較於目前核酸檢測至少花上 4 小時,將有效提升採檢量能,加快篩檢時間,為疫情變化做準備。 (本文訊息由 中研院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pr@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

  2. 2020年9月15日 · 今年初新冠病毒疫情讓全球陷入空前危機工研院也開始新冠疫情檢測系統的開發工研院調整現有技術來對抗 COVID-19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良原本要用來檢測流感病毒的檢測系統研發出iPMx 分子快速檢驗系統」,這個全球最小的檢驗系統不僅攜帶方便, 精準度更高達 90% 以上,能夠在感染初期精準地揪出病毒 ;此外,它更以高效率讓病毒無所遁形。 傳統核酸檢測要耗時 4-6 小時,它只要 40 分鐘。

  3. 2020年4月14日 · 台灣研發新冠肺炎檢測技術1 小時內可驗出是否感染. 檢測技術方面梁賡義說目前工研院發表的核酸分子檢測技術在潛伏期時使用1 小時內快篩可知,最快 7 月量產蛋白質檢測則由中研院國衛院以及國防預醫所團隊發表檢測時期是在感染期快篩時間 15 到 20 分鐘,希望最快 3 個月內量產;人體產生的抗體檢測則是用在恢復期,要了解有多少人有抗體,目前長庚大學找出好幾株的抗體株,快篩時間在 15 到 20 分鐘內,最快半年內量產。 梁賡義指出,因應疫情可能流感化,不能期待今年疫情結束就不再來,因此藥物、疫苗相當重要。

  4. 2022年1月26日 · 第一階段是 2019 年 12 月首度發現COVID-19 至 2020 年 11 月疫苗問世,稱為防疫「上半場」。 上半場期間最好的防疫方法為阻斷病毒傳播途徑, 而能成功阻斷病毒傳播,則要歸功於過去 SARS 期間施行的各項防疫措施──手部消毒、量測體溫、出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活動等。 除了辛苦工作的醫護與防疫人員,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期間遵行防疫規範、遏阻病毒擴散的 2,300 萬台灣人民。 防疫的第二階段──防疫「下半場」──則以 2020 年 12 月 COVID-19 疫苗問世作為區隔。

  5. 2021年6月24日 · 新竹台大分院醫檢部主任邵蓓嵐表示,「高通量全自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系統檢體檢驗需經過第一站核酸萃取』、第二站試劑自動分注』、第三站核酸放大即時螢光偵測等流程採用準確率 99.99% 的 qPCR 檢測技術,全程在全自動、零汙染的情況下進行, 90 分鐘可連續上機,每 150 分鐘滾動完成 96 個檢體的檢測,大大降低醫檢人員的工作負擔及壓力,在人力調度上也可以更加順暢,讓醫檢人力運用達最佳化。 ♦ TO 推薦閱讀: 美國工程師花一週寫 Python,用一支機械手臂毀了「威利在哪裡? 」這個遊戲. 自 20 世紀末期,機械手臂開始應用於工業製造等領域。 隨著自動化技術提升,機械手臂的靈活性與效率也快速增加,不僅提升工業產能,也提升「防疫能力」。

  6. 2021年6月10日 · 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國執行抗疫手段——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此杜絕病毒雖然成功防疫不生病但也失去訓練免疫系統的機會英國兒科醫生擔心在疫情解封的將來回歸正常生活的嬰幼兒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