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物理治療助理證書課程 政府資助 相關

    廣告
  2. 協助學員了解物理治療的基本知識,從而提高學員就業能力,以應付行業的入職要求。 由僱員再培訓局撥款,資助具副學位或以下教育程度人士報讀相關培訓課程

    • 就業掛鈎課程

      為待業人士而設的全日制課程

      費用全免,合資格學員可申請津貼

    • 技能提升課程

      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各項職業培訓課程,

      飲食、家居服務、中醫保健、環境服務

    • 上課地點

      匯縱專業發展中心設有多個培訓地點,

      鄰近港鐵沿線及巴士站,交通便利

    • 通用技能課程

      為合資格人士提供英語、普通話

      電腦應用等, 包括語文水平測試備試

搜尋結果

  1. 陈颖诗,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助理主任。2023年4月,在主题论坛“京津冀对话粤港澳:融合与共生——世界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助 理主任陈颖诗表示,在新的发展格局和进程之中,京津冀和粤港澳未来的合作,必将更聚焦于创科合作以及人才 ...

    • 概览
    • 历史沿革
    • 办学条件
    • 学术研究
    • 学校领导
    • 文化传统

    中国香港公立研究型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科大、港科大(HKUST),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重要成员,并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是一所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该校以科技和商业管理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见长,在物理、工程、工商管理、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1-7] [139-141]

    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而创办的香港第三所大学,也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991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学举行开幕典礼。2005年,创立“本科生研究计划”。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成立。2022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批成立。 [8-9] [154]

    建校以来,科大创造了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课程等国际领先的教研成果,培养了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陆建华、数学家孙斌勇、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腾讯集团首席财务官罗硕瀚等各领域杰出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是因为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变而起。由于香港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期,香港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更多大学生配合,所以当时香港政府就决定兴建第三所大学,以配合此需要。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确认英国将于1997年将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的英国军队便分批撤走,部份军营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选址新界清水湾半岛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马军营(Kohima Camp)兴建香港科技大学。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将兴建第三所大学;9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

    1987年6月,香港赛马会捐出港币十五亿元,作为建设科大校园的资金。

    1988年9月,吴家玮教授获委任为科大创校校长;11月,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钟士元博士主持校园奠基仪式。

    1990年10月,科大创业中心开幕。

    师资力量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23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备注:关于各大学院(包括学部和学系)及跨学科课程事务处的教授情况参见香港科技大学官网发布的《教授简录》。 部分教授介绍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初期的优秀师资包括吴家玮教授、王佑曾教授、张立纲教授、杨祥发教授、丁邦新教授、李龙飞教授、张灏教授、段锦泉教授、丁学良教授、郑树森教授、林毅夫教授、沈平教授、项武义教授、沈运申教授、顾钧教授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是实验天体物理学家,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并获颁高等研究院赵氏廷箴怀芳教授席。 高等研究院东亚银行教授邓青云于1980年代发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被誉为“OLED之父”,2011年成为历来首位华裔沃尔夫化学奖得主。 新明工程学讲席教授杨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2013年当选为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17年当选为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理事会主席,是IJCAI创办以来的第一位华人理事会主席,202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两院院士。 [38] 化学系唐本忠教授及物理系汤子康教授因推动材料科学及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于2007年获颁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2018年1月,唐本忠教授主持完成的“聚集诱导发光”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新明工程学教授、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工学院前院长李德富教授,曾于2018年至2019年担任IEEE通讯协会主席,并先后得到18个IEEE最佳论文奖,202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荣休教授兼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教授刘纪美,凭借她于“III-V半导体器件在矽组件上的应用,对光子学及电子学所作出的贡献”,于202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物理学系讲座教授陆锦标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共同领导人,曾获2014年度W.K.H. Panofsky Prize、2016年度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以及2019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计算机系和数学系张潼教授是机器学习领域的国际专家,美国统计学会和国际数理统计学会Fellow,2019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和创新工场计算机感知与智能控制联合实验室主任。 机械工程系赵天寿教授主持完成的“燃料电池中多相能质传递与反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机理”项目,获颁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赵天寿教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机械电力技术奖)。 钱培元教授主持完成的“变化环境下生物膜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获颁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数学系荆炳义教授主持完成的“自正则化极限理论和斯坦因方法”项目,获颁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刘云浩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非测距的无线网络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获颁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生物化学系张明杰教授,于2007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成功阐释脑细胞讯息传递的过程。 机械工程系张统一教授主持完成的“压电材料的断裂”项目,获颁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数学系黄劲松教授主持完成的“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项目,获颁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物理学系王宁教授获华人物理学会颁授2006亚洲杰出成就奖。王教授于2000年在科大成功观察到全球最细、直径只有0.4纳米的单壁纳米碳管。这项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推举为当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后他与同僚汤子康教授共同发现纳米碳管具超导性。汤子康教授主持完成的“纳米结构氧化锌半导体ZnO薄膜的室温紫外激光发射”项目,获颁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化学系韩利强教授(Prof. Richard Haynes)与拜耳公司研制出高疗效、低成本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砜,这项研究获全球化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应用化学》选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专题。 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于2004年3月获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L'OREA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获此奖项的首位香港女科学家和第二位中国女科学家。 化学工程学系吴嘉名教授获选为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同系的陈泽强教授获亚洲气溶胶研究议会颁发“亚洲青年气溶胶科学家奖”。 土木工程学系主任张慕圣教授获加拿大工程院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选为院士。而同系的邓汉忠教授则获美国离岸能源中心选为“殿堂级技术拓荒者” 及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最高层次的“荣誉会员”。该系吴宏伟教授于2003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基础工程青年奖。同系的劳敏慈教授成功开发废物限制屏障技术,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2004年度 “James Croes奖章”,为该奖自1912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华裔论文首席作者。 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张黔教授是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资助者和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通讯分会“2005年亚太最佳青年研究员奖”得主,也是100位获《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颁授“2004年世界青年创新奖”(TR 100)的得奖者之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曹希仁教授获委任为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控制系统分会院士评审委员会主席。 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主任李忠义教授,其参与合撰的论文获《工业工程师学会专刊》选为2005年度最佳论文。李教授在2006年被工业工程师学会选为亚洲区副主席。 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曾哲明教授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颁授“LEAD奖项”。曾教授于2005年更获普渡大学工业工程学系颁发“杰出工业工程师奖”。 机械工程学系赵汝恒教授,获美国供热、制冷及空气调节工程师学会颁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类环境奖”。 化学系教授及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颜河为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2020年获得 “科学探索奖” 能源环保奖,以表扬他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的杰出成就。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范智勇教授为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2年凭借其在微纳仿生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科学探索奖”。

    院系概况

    根据2023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跨学科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23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46]

    办学模式

    •本科生研究计划 “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是科大一个特别计划,旨在培养本科生对研究的兴趣。参与计划的本科生会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在这计划下,本科生须与教授订立研究范畴,并在计划完结时提交学术报告。计划一般为期三至四个月。 为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的研究经验,UROP自2012年起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推出“国际本科生研究计划”(IROP),让本科生尝试于不同环境及文化下进行研究。 •创业中心

    科研平台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高等研究院1个,中国内地科研平台3个,中央研究设施9个,研究中心51个,研究所1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先进显示与光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等研究院(1个):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 中国内地科研平台(3个):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科研成果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23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理学院教员多次取得校外资助支持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协作研究金、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以及创新科技处的创新及科技基金等。他们亦有获得中国内地重要研究计划拨款,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和孔雀计划。 其中研究资助局的主题研究计划包括“促进健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及“加强香港作为地区及国际商业中心的策略地位”等3个特选主题。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包括“资讯科技”、“分子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神经突触的发育,信号转导及经神疾病的分子机理”等7个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包括“老年痴呆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科学问题”等2个研究项目。 2023年2月,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的《全球百大创新机构最常引用的前50家研究机构排名2023》中排名第47位,是香港唯一上榜的大学。根据该项调查,科大获空中巴士、华为等全球百大创新机构征引的论文数目达556篇。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8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学术资源

    •图书馆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楼高5层,建筑面积为12350平方米,可提供3100个读者座位,收藏有70万册图书,有35000种电子、印刷杂志、数据库和其他数字信息资源。 •大学刊物

    现任领导

    (表格内容资料:2023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80-83] [148] [156-157] [163] [211])

    校徽

    香港科技大学校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意象的角度凝视,在知识之源的书本之上,冒起了智慧的金色大脑。而在高举书本的双臂之中,既是一个代表科学的烧瓶,亦是一个代表工程与技术、或传播与管理的发射塔。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是非常传统的中国色彩,映照在代表香港的湛蓝色大海上。支持着这些象征标志的是三个希腊字母 ,分别为“upsilon”、“psi”和“tau”,音译则作“UST”。总而言之,校徽跟科大本身一样,蕴含多重意义。 [101]

    标志

    香港科技大学以日晷作为大学标志。这件名为“时间之轮”的雕塑迄立于科大广场中央,是由香港赛马会委托一对居于澳洲西部珀斯的爱尔兰藉艺术家夫妇Charles和Joan Walsh-Smith创作而成。 日晷以钢铸造,安装在水池中央的宽阶平台上,象征著时间的流逝。平台上还有浮雕壁画,描绘了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所取得的39项成就。红色日晷于1991年10月8日安装完成后随即成为科大的标志,透过其形态、功能、历史和未来之间相互交织,反映出科大的不同面貌。

    校歌

    《香港科技大学校歌》由大学社群及公众人士携手创作,旨在培养成员对大学之归属感,体现科大的精神和核心价值,于2023年3月31日正式推出。 校歌的诞生体现了校内外才俊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科大及港科大(广州)的学生、教职员、校友及公众人士,一共向科大校歌工作小组提交了45份歌词、旋律及歌曲作品,最终由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咏诗等专业音乐人及大学成员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由科大经济学系兼港科大(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助理教授袁卓尔创作的乐谱作为校歌的旋律。 校歌的普通话歌词由入读科大研究生课程的贾宪章先生撰写,广东话版本由填词人岑伟宗先生撰写,而英文版本则由科大人文学部教授艾乐册博士、校歌工作小组召集人施熙德女士和自由作家杨光宗先生组成的歌词团队撰写。校歌由科大校友兼专业音乐人徐协伦监制,并邀得音乐人伍卓贤编曲。

  2. 助理医师为取得助理医师执业资格的医务工作者。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3. 张永振,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等。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

  4.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亦称国家“万人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 ...

  5.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关心和 ...

  6.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民盟盟员,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