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臺灣正體. 工具. 中日甲午戰爭 ,也稱 甲午戰爭 、 第一次中日戰爭 等(詳見 名稱 一節),是指 1894年 7月至 1895年 4月間 中國 ( 清朝 )與 大日本帝國 之間發生的一場大型海陸聯合 戰爭 。 戰爭由日本發動,以朝鮮發生的 東學黨起義 為導火線,以 豐島海戰 為爆發標誌。 戰爭中,陸戰的主戰場位於 朝鮮半島 、 遼東半島 和 山東半島 ,海軍的主戰場位於 黃海 。 雙方在開戰之前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西化,均採買了西洋式戰艦,清朝以直接自西洋訂購的戰艦和砲彈為主,日本則以國產戰艦加上速射炮為主,配置更為靈活 [11] 。 最終清朝戰敗,並於1895年簽訂《 馬關條約 》,對日割地賠款、放棄 藩屬國 及開放經貿資源。

  2. 2 天前 · 李鸿章历经 讨伐太平军 、 平定捻军 、 洋务运动 、 清法战争 、 甲午战争 及 义和团运动 ,是清朝地方武装 淮军 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 北洋水师 [1] [来源可靠? ] 。 李鸿章被近代史学家 唐德刚 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有着灵巧的外交手腕,与 曾国藩 、 左宗棠 和 张之洞 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曾获 英国 维多利亚女王 授予 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2] 。 美国总统 格兰特 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 本杰明·迪斯雷利 ,法国总理 甘必大 ,德国宰相 俾斯麦 齐名 [3] 。 他的著作收于《 李文忠公全集 》。 生平 [ 编辑] 家世 [ 编辑]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5日 · 李鴻章歷經 討伐太平軍 、 平定捻軍 、 洋務運動 、 清法戰爭 、 甲午戰爭 及 義和團運動 ,是清朝地方武裝 淮軍 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並且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 北洋水師 [1] [來源可靠? ] 。 李鴻章被近代史學家 唐德剛 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有着靈巧的外交手腕,與 曾國藩 、 左宗棠 和 張之洞 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李鴻章曾獲 英國 維多利亞女王 授予 皇家維多利亞勳章 [2] 。 美國總統 格蘭特 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 本傑明·迪斯雷利 ,法國總理 甘必大 ,德國宰相 俾斯麥 齊名 [3] 。 他的著作收於《 李文忠公全集 》。 生平 [ 編輯] 家世 [ 編輯]

    • 背景
    • 關於此語的不同版本
    • 廣泛流傳
    • 質疑與評論

    清朝時期

    1683年,清康熙時命施琅出兵臺灣,擊敗明鄭後,清朝官方曾對臺灣棄留進行辯論,反對者提出:「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矣」等對台灣的負面評價。康熙帝本人起初也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於此同時,支持「留台」的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中說台灣「……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他的意見後來獲得康熙皇帝和清朝政府採納,將台灣收歸版圖。 臺灣清治時期間,政府官員對台灣評價不一,貶抑言論如:「台灣乃海外孤懸之地,易為奸宄逋逃之藪,故不宜廣闢土地以聚民。」、「三年小叛,五年大亂」[來源請求]等。稱讚台灣、提出台灣重要性的言論則有如沈葆楨認為:台灣乃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幅員廣袤、千里沃饒,久為他族所垂涎之語。

    甲午戰爭

    1894年中日因為朝鮮問題發生甲午戰爭,日本在陸上和海上兩方都獲得勝利,隨後在1895年的馬關談判時提出中國除了放棄朝鮮宗主權與賠款之外,還必須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作為和談條件之一。傳說中方代表李鴻章,在當時對清廷或日本提出了「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說法。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一語存在數個版本,列舉如下: 1. 康哲行的《西城舊事》中記載:1948年的北京曾經有過台灣「花不香、鳥不語」的流言流語,而據康哲行的父親在台灣的朋友邀請他到台灣的信中說,這些都是「共諜的謠言」。而1977年李牧華出版的書裡,也記載「有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上說過」。 1. 王鼎鈞《用筆桿急叩台灣之門》一文提到他剛到臺灣時,知道中國大陸有一首民謠:「台灣的水,向西流,花不香,鳥不鳴,男無義,女無情。」,但他將其寫成「是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寫在奏摺裡安慰慈禧太后的」,還提出「是李鴻章的幕僚捏造出來的」的假設,並投稿中華副刊被刊登出來。 1. 張晉城在1984年出版的《台灣武裝抗日秘史‧代序》中提及,傳說李鴻章曾說:「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並不可...

    此語在最近三十年的中文世界裡流傳甚廣,有為數不少的出版或印刷品曾引用過此段文字。依時間先後排列,列舉如下: 1. 哲學教授楊士毅在其於1991年出版的哲學著作《邏輯、民主、科學:方法論導讀》之中,兩次用此評語作為例子,描述中國對台灣的心態,是可有可無、方便拿來償還打輸日本的荒地。 2. 徐宗懋引此語論述大清對台灣的印象與不耐。 3. 作家葉石濤舉這句話,痛心乙未割台時,台灣人從南到北抵抗日本侵略,祖國卻用這樣的冷言冷語令台人寒心。 4. 林玉体則用這句話,強調清代官員心不在此,且在中國自願切斷與台灣之臍帶,對台灣處境不理不睬時,台灣人因為受儒家教育,仍然「跳不出這個『正統』的網羅,誤認中國才是故鄉」。 5. 台灣政治人物姚嘉文在其著作《十句話影響台灣》中第四章全篇都在敘述此十二字對其的影響。...

    雖然此語流傳廣泛,但包括李敖在內的相關研究及評論者指出,事實上,根據歷史文件,未能發現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紀錄。他們也認為從李鴻章對台灣的態度等層面,此語應非出自他口。 李敖曾在他主持的個人節目中提到:「我們現在根據這些歷史文件查得很清楚,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從來沒有說過臺灣這個地區,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從來沒講過這個話,也從來沒說要把臺灣賣掉……一開始伊藤博文要把臺灣割走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談,後來形勢逼人,不談也沒用……」。 評論家南方朔也提出這段話並無出處,且在參與馬關談判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蹇蹇錄》(詳錄了整個談判過程以及談判雙方所有正式對話)裏也未提到類似的話。南方朔認為無論此言有據與否,台獨論述藉著這樣的話語,呈現「中國人蔑視台灣人」,同時自己站在清代官吏的對...

  5. 2024年5月17日 · 1894年7月25日拂曉,清軍济远、广乙兩艦自牙山返航,于当日7時20分在朝鮮豐島海面遭遇 日本聯合艦隊 第一游擊隊的 吉野 、 浪速 及 秋津洲 等三艦。. 日軍發砲攻擊 濟遠 和 廣乙 (日方称济远先开火),打响了甲午战争的首轮战斗。. 經過一番激烈砲 ...

  6. 2024年5月5日 · 甲午戰敗李鴻章力主拉攏俄國共同對付日本6月3日李鸿章与沙俄签署中俄密約》,权衡之下於中國利權做出相當程度的犧牲

  7. ^ 根據中日甲午戰爭史中記載李鴻章當年在日本與伊藤博文進行了七次談判但當年清朝駐日使館發送電報的密碼在甲午戰爭前一兩年被日本情報機關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