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石硤尾大火 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 聖誕節 ,在 香港 九龍 石硤尾 木屋區 發生的 火災 [1] ,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 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 香港公共房屋 的誕生。 背景 [ 編輯]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到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 由於政府在1950年代初認爲湧入香港的難民,只是來香港逃避中國的戰亂和動亂,不會在香港落地生根,認爲他們在中國局勢緩和後便會離開香港,所以政府並未有主動大量興建房屋安置難民。 因爲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難民都自行用木頭、木板及鋅鐵片建造木屋,形成雜亂無章的 寮屋 區。

  2. 2024年4月8日 · 石硖尾大火 是指于1953年12月25日 圣诞节 ,在 香港 九龙 石硖尾 木屋区 发生的 火灾 [1] ,受灾面积达45亩,有50,000多名灾民无家可归。 这场大火最终导致了 香港公共房屋 的诞生。 背景 [ 编辑] 国共内战 前后,大批中国大陆难民涌到香港,于九龙北部山边多处搭建木屋区,一度有近25%人口居于寮屋。 由于政府在1950年代初认为涌入香港的难民,只是来香港逃避中国的战乱和动乱,不会在香港落地生根,认为他们在中国局势缓和后便会离开香港,所以政府并未有主动大量兴建房屋安置难民。 因为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难民都自行用木头、木板及锌铁片建造木屋,形成杂乱无章的 寮屋 区。

  3.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 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 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1] ,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 市政局 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 包寧平房 ,以安置火災災民 [2] 。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 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 同年6月,成立 徙置事務處 ,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 聯合國 捐款建造。

  4. 大火時情況 12月24日石硤尾發生香港歷來最多人受災的木屋區大火3死51傷58,203名災民無家可歸。[8] [9] 出生人物 [編輯] 1月29日,鄧麗君,著名國語、日語及粵語歌手。 2月1日,廖麗麗,無綫電視藝員。 2月20日甄妮國語及粵語殿堂級歌手

  5. 1953年 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 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期後 香港政府 在該區興建 徙置區 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 成爲 香港公共房屋 發展計劃的開始。 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 山寨廠 ,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主要建築 [ 編輯] 已經完成重建的 石硤尾邨 (2021年1月) 2010年,石硤尾一帶公共屋邨正進行重建工程,目前已大致完成. 白田邨. 石硤尾站.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美荷樓. 石硤尾邨. 白田邨. 大坑東邨. 大坑西邨. 南山邨. 石硤尾公園及石硤尾公園體育館. 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石硤尾消防局. 區內學校 [ 編輯] 小學 [ 編輯]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深信學校.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

  6. 其他人也問了

  7.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 木屋區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 大火令5萬多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石硤尾一帶興建 徙置大廈到了1954年7月22日另一場大火在大坑東木屋區發生令2萬多人無家可歸 [2] ,政府便仿照石硤尾的做法興建大坑東邨以容納災民而該邨由德榮建築公司承建後來該公司亦恰巧投得同一屋邨之重建及改建項目),1955年第7至14座落成 [3] [4] ,1955年-1956年第1至6座落成 [5] [6] 。

  8. 2 天前 · 石硖尾邨 (英语: Shek Kip Mei Estate )是 香港 首个由政府兴建的 公共屋邨 ,位于 九龙 深水埗区 的 石硖尾 ,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 徙置大厦 ,于1973年开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后采用的 旧长型大厦 及新落成之 非标准型楼宇 分别于1977年至1984年间、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厦(第41座 美荷楼 除外)于2007年6月20日拆卸后,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开地基工程,于2012年5月入伙,并接收部份2012年 苏屋邨 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 白田邨 旧邨受重建影响的租户。 历史[编辑] 1965年的石硖尾. 安置大火灾民[编辑] 主条目: 石硖尾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