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4日 · 這也讓我更有信心像是第一條規則一樣,把所有工作的臨時想法,都先丟進 Evernote(延伸閱讀: 把這 10 件「不重要的事情」寫進筆記,讓人生更有動力 ),也不一定要有什麼分類,但之後都可以透過搜尋功能,串連起不同時刻、不同工作裡的相關內容,這也讓 ...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1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2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3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4
  2. 2019年3月21日 · 我之所以說興趣不一定是為了工作的紓壓調劑,是因為要達成興趣,其實跟要達成工作是一樣的。 當發現自己對什麼事情有興趣時,如果想要培養這個興趣,那麼一樣要確認下面這些事情: 興趣的目標與期望成果是什麼? 如何採取行動去達成成果? 如何透過階段性成果去改進與成長? 試想看看,運動的興趣、料理的興趣、手作的興趣、音樂的興趣等等,如果興趣不只是打發時間的藉口(可參考: 為何休息後更焦慮更沒動力? 可能我只是在打發時間 ),而是真正想要完成的一件事,那麼一定需要上述的計畫流程。 工作需要找到樂趣,興趣則需要找到實踐的方法。 但兩者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那麼既然興趣有樂趣,用來幫助自己練習「如何完成一件重要工作」,從這件有樂趣的事情中,練習設定目標、規劃行動、學習調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3. 2021年10月10日 · 最近我在工作上剛好需要整理許多跟高效率會議相關的案例分析與解決方法,其中許多素材都是我花了不少時間研究的心血結晶,今天用比較簡單易懂的方式,也整理如下跟電腦玩物上的讀者們分享。 一,案例:會議失焦,時間超時. 問題點: 會議討論過程中,某一段的討論變成大家各自發揮「感覺想法」,或是忽然岔出到「其他的主題」,討論時間愈拉愈長,內容就愈來愈發散,卻不知道如何拉回來。 議程上只出現模糊議題或發言人順序,沒有時間限定。 每個模糊議題或每位發言者,沒有被限定要討論的目標結論。 關鍵步驟: 一個明確的 「待辦清單導向」議程 ,把會議變成解決任務的現場。 會議一開始就跟所有人說明每一段要確定的任務,並限制每一段的時間。 例如我常常會在會議一開始就說: 今天我們要討論三個問題.

  4. 2015年7月6日 · 「避免數位干擾」是為了解決使用數位工作時容易出現的各種「被打斷」的情況,尤其是「行動中」的數位工作情境,這通常也是筆記最常出現的情境。 除非你是一個打字神速並且非常習慣善用數位工具的人,要不然下面這些「 被打斷 」的次數會更加頻繁且嚴重(註1),甚至反而讓工作無法專注: 忘記這個功能怎麼操作。 操作太複雜從而佔用自己的思緒。 彈出各式各樣當下無關的通知。 各種效能、網路與 BUG 引起的當機、延遲、出錯問題。 明明只是要把一個老闆剛剛在會議室中跟我說希望在海報設計上進行的修改記下來,我如果要先拿出手機、呼叫 App 、打開原本的海報圖,打開圖片註解 App ,然後切換介面、呼叫功能,才能「記下」這件事。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1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2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3
    •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4
  5. 2020年12月12日 · 因為時間之所以溜走、被占用,往往是我們的一個小動作而交出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時間。 這篇文章作為一個 2020 年的總結,我分析自己目前進行中的許多時間管理的小習慣,跟大家分享。 雖然我並非超人或大老闆,但正是跟大多數朋友一樣,我們會陷入工作的掙扎(我依然有全職工作,並非專職的講師或作者),有家庭需要陪伴,有人生中的目標想要實現,有時候不一定是有多改變世界的遠大志向,而只是想要獲得身心的平衡與快樂而已。 所以或許正是這些平凡人的時間管理習慣,更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當然,不要把下述的各種習慣當作定論,裡面可能有些方向是不變的,但小動作則隨時在調整。 所以當然你也不需要照單全收,可以試試看你需要的,或是參考裡面的某些精神,調整成更適合你自己的。

  6. 2019年7月13日 · 生活不一定要多嚴謹的管理或排程,但如果隨時把握焦點,那麼大事可以推進,生活的時間管理也就真正的完成。. 不是說一定要為生活找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要有焦點,把小事聚焦,那麼就是大事。. 在生活的時間管理上可以試試看這樣的方法:. 許多小事 ...

  7. 2015年3月6日 · 1. 會議目標不是會議名稱: 「 會議目標 」填寫時一定要很明確,仔細一點比較好,不要像以前只是取一個會議名稱,而應該真的把開會的目的「論述」出來,寫成一段話來闡述這次開會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我們嘗試在這次會議獲得什麼程度的結論? 達成這個會議目標可以推動什麼進展,如果沒有達成會怎麼樣? 2. 不需要大家都來開會,確定每個人的會議功能. 接著在「 參與者 」的部分也不要像以前一樣只是寫上誰要開會,而應該要列舉每個與會者的「可能貢獻」、「會議功能」,這樣一來過濾掉不需要參與的人避免浪費他們時間,二來也可以發現要解決會議目標時我們還漏掉了哪些人,可以即時補上邀請。 3. 檢驗出那些不需要開的會議.

  1. 相關搜尋

    吳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