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措施今日(22日)正式實施,即棄膠餐具包括發泡膠餐具(食物容器、碟、杯)、膠飲管、膠刀羹叉、膠碟及膠攪拌棒將全面停止供應及銷售。 市民常用的膠柄棉花棒、膠牙籤及膠雨傘袋也不可再免費供應或銷售。 很多市民或許不太了解「走塑」新措施內容,本文解答一些常見疑問。 [短片:連鎖快餐店外賣餐具要收費 有市民感不值會改自備]. 目錄: · 問:市民可以繼續使用受新措施限制的物品嗎? · 問:哪些物品獲豁免? · 問:外賣飲品的膠杯、膠蓋,以及即棄塑膠容器,在新措施後是否禁止使用? · 問:牙縫刷及膠柄牙線棒是否同樣受管制? · 問:市民可否自備膠袋盛載雨傘? 問:市民可以繼續使用受新措施限制的物品嗎?

    • 新選舉制度強化了關係政治?
    • 以「政治為終身志業」的院系教育
    • 「資本是沒有祖國的」
    • 「平等政治」與「希望政治」

    「完善選舉制度」落實,需通過「選舉委員」提名方能獲參選機會,門檻提高。不少人直觀認為「素人」及「新秀」更不易獲選委青睞,變相有利「政商後代」。政治領袖不取決於門第,重要的是,是否懂民生、有手腕、具遠見。本文想探討一個過去鮮有觸及的課題:究竟在香港有否條件在「政商後代」培養出政治領袖? 「貴族參政」在不少政體屢見不鮮。貴族參政歷史根深的英國,過去多屆首相都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部分更是富甲一方的貴族之後。可合理預期他們生活無憂,並與上層名流及跨國企業高層擁有特殊私人及家庭關係。簡單地說,英國首相年薪約170萬港元(香港特首年薪約500萬港元);實際上要維持上流社會生活,根本不可能沒家族支持參政,僅依賴微薄薪俸明顯是杯水車薪。 綜觀大部分政治領袖一生仕途,都要廣結人緣,累積口碑是很重要條件。無疑出...

    除了人脈,政治領袖能否具感召力,組建有相同理念的團隊,亦是重要條件。筆者發現,學院的教育,實際帶來相對穩定及公平的政治培養機制。比較英國的政治領袖及港督,會發現在學歷及學科專業上都有很特定方向。英國本地常有說法形容,牛津大學是國會議員的搖籃;工黨領導則有不少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內地政治也有相似情况,政商領導不少出自「北清」兩所國家頂尖學府。 有云「學而優則仕」。收分要求最高的學府,吸納的都是被社會認可的精英。其一,不論出身,都需通過公開考試而被取錄,確保公平性及個人能力。其二,同窗在求學時期坐而論道,建立識於微時的信任;也對當下時政、未來政局產生共同理想與社會關懷,為團隊建立雛形。其三,個別學院的政治學科訓練定位明確,培養世界各國管治人才;學科設計上兼備理論和實用。 顯然香港各大院校的政治...

    回到本地,政商二代何以多年難有政治領袖?筆者私下訪談,歸納了幾個主要問題。 第一,政商二代對參政或加入「熱廚房」都心存顧忌,機會成本較高。大部分香港「政商家族」都有商業背景,即使不考慮自身情况,也要顧及企業或家族利益。過多參與政治,有機會影響企業發展。有時高調的表態更像是為滿足組織要求及需要,參與政治更像是社交、維持政商關係。 「資本是沒有祖國的」。香港絕大多數企業都涉及全球業務,香港只是板塊其中一部分;他們的利益不一定與中央及港府完全一致,缺少誘因共同維持管治;港英政府年代的匯豐銀行、怡和洋行的業務則全賴於亞洲和香港,有很大動機與港英政府同心同德。同樣情况與英國本地政治人物相似,大多是百年家族,家族利益已經在政商界盤根錯節,在情在利也需要共同維持管治。 第二,即使有意培養「政商後代」作為政...

    未來的政治制度,顯然已經為「愛國者治港」,定下政治底線及制度保障機制。「政治議題」將不會是未來選舉主要裂隙;取而代之理應是在民生、經濟、發展、環保、社會福利等問題上的完整構想和識見。 對港部門及建制陣營也應該與時並進。有意識地改變用人思維,放棄「計劃式」的培養,轉為循「市場式」的風險投資。根據不同政策領域中的表現及潛力,招徠在該領域中的人才,平等對待、長期關注和聯繫,作適當政治引導,並給予足夠空間和機會。尤其明確了「愛國者治港」的制度底線後,是時候減少以諮詢委員會及各類公職作為政治培訓場或友好酬庸——現時這些做法,有時反而削弱這些崗位的權威、信任及「行政吸納政治」的重要功能。 筆者一直認為香港有很多了不起的政商家族,如何在香港這個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自處,一直游刃有餘。然而,新國際形勢已至,...

  2. 2021年9月25日 · 羅冠聰在 facebook 表示,這是近一年首次出訪華盛頓,除繼續在不同場合為港人發聲、令更多政圈中人更關注香港現況外,與國會議員保持連結,鞏固香港民主運動作為跨黨派議題,也是HKDC必須要承擔的任務。 他認為,是次與他們會面的美國議員陣容亦突顯了國會對香港議題依然有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民主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眾議員麥高文(James McGovern)和共和黨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ll Blackburn)等。 他稱,在美國現今政治生態中,維持兩黨共識愈加困難,但HKDC仍會盡力為手足爭取便利他們的入境和難民安排,例如是《香港避風港法案》。

  3. 2021年3月29日 · 【明報專訊】香港近年政治環境下,唔少人移民離開,原來當中包括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Fermi)。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前晚上載訪問Fermi嘅片段,Fermi話離港係「百般不情願,亦好突然」,去到外國亦好記掛香港初選47人案等事態發展。Fermi現時開始適應外地生活,本身由內地來港嘅佢,形容自己係 ...

  4. 2023年8月4日 · 明報即時新聞. 政府40年來就電子道路收費四度測試及研究,並劃出中環區作先導計劃,計劃至今未有推行時間表。 被問到政府會否續推電子道路收費運輸署長羅淑佩表示若易通行配合次階段三隧按時段收費方案實施後有助分流則未必需要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政策

  5. 2024年5月17日 ·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政府任命廖李可期為新聞處長 利敏貞、朱曼鈴、黃智祖將退休 (17:44) 政府宣布5項高層官員任命,其中現任保安局副秘書長廖李可期將由今年5月24日起,接替陳偉偉出任政府新聞處長;漁農自然護理署副署長黎堅明將5月29日出任漁農自然護理署長,接替將於同日開始退休前休假的梁肇輝。 廖李可期1990年加入政務職系,於2022年4月晉升為首長級乙一級政務官(D4)。 她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包括前憲制事務科、運輸署、前政務總署、前中央政策組、政務司長辦公室、公務員事務局及保安局,並於2011年9月至2018年12月出任律政司副政務專員,之後出任保安局副秘書長。

  6. 2021年4月23日 · 香港科學館今年成立30周年,館內全新常設展覽廳「地球科學廳」今日(23日)開放予公眾,其中名為「颱風的威力」的模擬室,可吹出每小時120公里如屬10號風球的強風,讓參觀者感受颱風風力,同時亦設有「製造龍捲風」,模擬龍捲風的形成過程。. 《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