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8日 · 美國大眾科學網站9月26日稱中國正在地下深處修建一座針對中微子的超級探測裝置它比現有同類探測裝置都更靈敏將於2024年投入使用據介紹宇宙中充斥著大量的中微子恒星內部的核反應超新星的爆發核反應堆的運行以至於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質衰變都產生大量中微子。 中微子的質量非常輕,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它以接近光速運動,可以穿透幾乎任何物質。 幸運的是,它們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弱,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反應,因此不會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加熱地心”,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微子非常難以被探測到,甚至有“幽靈粒子”之稱,目前科學界對它的瞭解相對有限,中微子研究領域的幾次重大突破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報導稱,中國廣東省江門開平市正在建設一座地下超級探測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

  2. 1 天前 · 著上組合體在減速降落的過程中,還會自主控制進行粗避障和精避障,在距離月表高度大約100米後開始緩速下降,經過懸停避障後,關閉發動機,著上組合體自由落體,完成軟著陸。. 落月落在哪 嫦娥六號怎麼選. 嫦娥六號著上組合體著陸月球的過程非常複雜 ...

  3. 2024年5月17日 · 香港天文台新大帽山天氣雷達已於二 二四年三月完成安裝並正式投入業務運作提供重要的觀測數據監測各類惡劣天氣包括雷暴暴雨和熱帶氣旋香港天文台台長陳栢緯博士表示:「大帽山天氣雷達位於香港最高的山峰是天文台不可或缺的天氣監測工具面對極端天氣所帶來日益嚴峻的挑戰新大帽山天氣雷達的落成對天文台來説非常重要新大帽山雷達是香港第二台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造價約為三千一百萬元。 新雷達可分辨空中的冰雹區域和雨點大小,對監測冰雹和降雨率有所幫助。 相比香港首台安裝在大老山並於二 一五年開始運作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新大帽山雷達配備更先進的硬件和軟件,可提供更高的雷達脈沖發射功率、更小的雷達訊號衰減和雜訊的影響、更佳的雷達控制軟件圖像界面和更多功能,令操控雷達變得更為簡易。

  4. 2024年5月17日 · 天文台表示新大帽山雷達是香港第二台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可分辨空中的冰雹區域和雨點大小對監測冰雹和降雨率有幫助相比香港首台安裝在大老山2015年開始運作的雙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氣雷達新大帽山雷達配備更先進的硬件和軟件可提供更高的雷達脈沖發射功率更小的雷達訊號衰減和雜訊的影響更佳的雷達控制軟件圖像界面和更多功能令操控雷達變得更為簡易。 你可能喜歡. 天文台指一號戒備信號至少維持至中午 下午評估是否改發三號信號. 05月31日 04:51. 一號戒備信號現正生效。 位於南海北部的熱帶低氣壓,正靠近廣東西部沿岸。 天文台表示,在過去數小時,該熱… 機場三跑地盤重型貨車疑溜前並翻側 壓傷一名男子. 05月30日 23:44.

  5. 2024年3月21日 · 天文台計劃在今年進一步加強地球天氣網頁的電腦模式預報資訊推出更多電腦模式預報產品及提供高空的天氣預測圖此外天文台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月預報以加強氣候預報服務預報內容包括月平均溫度和總雨量的等級隨着雨季來臨天文台將進一步加強惡劣天氣下的信息發放在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天文台將每小時進行簡報向公眾提供最新天氣資訊。 另外,天文台剛完成更換大帽山的天氣雷達,並即將投入業務運作,對各類惡劣天氣,包括雷暴、暴雨和熱帶氣旋進行監測。 此外,天文台計劃增強「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的服務,於今年下半年加入粵港澳大灣區天氣資訊,方便穿梭區內的用戶掌握當地的最新天氣情況。 同時,「度天隊長」聊天機械人服務亦會升級,在「我的天文台」上支援語音功能,方便用戶查詢天氣資訊。

  6. 2024年5月11日 ·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例天文大規模相控陣列接收系統,在影響望遠鏡核心指標——系統噪聲與靈敏度的關鍵器件和環節方面,已實現芯片級到系統級研製的全面國產化。 下個階段,IPS望遠鏡致力於填補我國行星際日常監測的盲區,逐日遙測行星際太陽風速度,開始捕捉太陽風暴在行星際空間的動態傳播過程,儘早為我國行星際空間天氣預報提供自主的原始觀測數據和定量數值預報產品。 當前,大科學裝置已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全國16家單位參加建設的子午工程二期工程,將大幅提高我國對空間環境的認知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保障服務能力,將為加快搶佔空間科技製高點、建設航天強國發揮重要作用,讓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記者:巴依斯古楞. 新聞編輯:徐躍.

  7. 2023年12月27日 · 在矽基光電子的集成技術領域做出了大量國際領先的工作,並開拓了集成光子芯片的一系列應用新場景。 陳孝鈿(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 建立國內最大的量天尺變星數據庫,首次刻畫了銀河系直觀三維圖,推動了中國高精度天文測距研究和世界級光學天文台址的發展。 成里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其研究成果支撐了我國應對氣候與海洋變化的國家需求,為全球海洋數據處理提供中國方案。 馮毅(之江實驗室研究員) 開創性結合中國天眼FAST與智能計算,為揭開快速射電暴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 顧榮(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特聘研究員) 提出一系列雲原生數據彈性加速關鍵技術,有力解決大數據與雲計算系統資源失衡、低效運行等問題。 顧穎飛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