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史之亂 是 中國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東節度使 安祿山 與 平盧節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鎮 動亂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並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後不斷加劇的 藩鎮割據 。
      www.wikiwand.com/zh-tw/安史之亂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是 中國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東節度使 安祿山 與 平盧節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鎮 動亂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2] [3] ,並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後不斷加劇的 藩鎮割據 [4] 。.

  3. 安史之亂 是 中国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东节度使 安祿山 與 平卢节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镇 动乱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2] [3] ,并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后不断加剧的 藩鎮割據 [4] 。 背景.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唐朝歷 唐太宗 「 貞觀之治 」、 唐高宗 「 永徽之治 」、 武則天 「 貞觀遺風 」及 唐玄宗 的「 开元盛世 」後,國勢持续增加,文治武功在唐玄宗 開元 天宝 年間達至鼎盛狀態。 為了炫耀武力,大開邊功,從唐睿宗景雲二年開始,到開元末年,邊境上先後設立了十個節度使。 到天寶時期,這些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成為地方上最高的軍政長官,改變了唐朝初年內重外輕的局面,加劇了唐中央和地方藩鎮的矛盾。

  4. 安史之亂 是 中国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东节度使 安祿山 與 平卢节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镇 动乱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2] [3] ,并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后不断加剧的 藩鎮割據 [4] 。 背景 [ 编辑]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 唐朝歷 唐太宗 「 貞觀之治 」、 唐高宗 「 永徽之治 」、 武則天 「 貞觀遺風 」及 唐玄宗 的「 开元盛世 」後,國勢持续增加,文治武功在唐玄宗 開元 天宝 年間達至鼎盛狀態。 為了炫耀武力,大開邊功,從唐睿宗景雲二年開始,到開元末年,邊境上先後設立了十個節度使。

  5. 基本介紹. 名稱 : 安史之亂. 地點 :中國 北方 至 中原. 時間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參戰方 :唐帝國:唐朝中央軍與藩鎮軍;回紇外援;安史叛軍:唐朝河北三鎮的軍隊. 結果 :唐朝獲勝,但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參戰方兵力 :唐朝150,000安史之亂前期唐朝280,000安史之亂後期) 叛軍:約200,000(戰爭前期)300,000(戰爭後期) 傷亡情況 :士兵約三十餘萬. 主要指揮官 : 李泌 、 郭子儀 、 李光弼 、劉晏、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顏真卿. 叛軍指揮官 : 安祿山 、 史思明 、 安慶緒 、 史朝義. 開始時間 :755年12月16日( 天寶 十四年) 結束時間 :763年2月17日( 寶應 二年)

    • 安史之亂節度使1
    • 安史之亂節度使2
    • 安史之亂節度使3
    • 安史之亂節度使4
  6.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 維基大典

    安史之亂 始於 天寶 十四載范陽節度使 安祿山 起兵反 唐 ,陷 洛陽 ,稱大燕皇帝。. 旋克 高仙芝 、 哥舒翰 軍,再陷 長安 。. 玄宗 入蜀,馬嵬坡前,禁軍殺 宰相 楊國忠 , 楊貴妃 自盡。. 太子亨即位於靈武,是為 肅宗 。. 祿山旋為子 慶緒 所弒,肅宗遣 郭 ...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 Wikiwand

    安史之亂 是 中國 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 河東節度使 安祿山 與 平盧節度使 史思明 發動的跟 唐朝 皇室爭奪統治權的 內戰 及 藩鎮 動亂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 ,並且造成了唐代中期以後不斷加劇的 藩鎮割據 。.

  8. 安史之亂 係 唐朝 中期發生嘅一場亂事,由胡族人 安祿山 (營州雜胡)同 史思明 喺天寶十四年(755年)所發動。 話說當時唐朝皇帝 唐玄宗 因為越嚟越無能安祿山同埋朝中一班大臣不和安祿山決定兵變。 安祿山本身擁有軍權,唔使花好耐時間就攻入首都長安。 呢次事件使到唐玄宗退位做太上皇。 而之後唐朝花咗七年時間打,最後要等到史思明個仔 史朝義 自殺,事件先至得以平息。 背景. 安史之亂個背景係可以追溯到唐朝個地方制度。 唐朝個地方制度,係容許地方掌握軍事權力,當中尤其係北方邊境。 早喺 唐太宗 嗰陣,就多次派兵打 突厥 。 打完之後為咗方便管治,就喺邊境設置十個兵鎮,長官係 節度使 。 節度史權力好大,任何地方官都冇能力凌駕。 於是乎一旦節度使作反,就變成咗唐朝內部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