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消文 32 P29 L11 – P30 L6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如是應知,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親近軌理。 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2. 2020年12月30日 · 廣論消文 263 264 頁 1 -12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集學論》云: “ 如是我身心,一一剎那滅。 若以無常身,垢穢常流注,得常淨菩提,豈非獲無價?” 《集學論》說:我的身心一一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的肉身和受、想、、識四蘊組成,每一分都是剎那壞滅。若能利用這無常、常流垢穢的身體而 ...

  3. 2021年1月7日 · 廣論消文270 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廣論消文270 271頁6-272頁末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木二、當以何等加佈施分四:. ① 自作加如理佈施及其果報. ② 善巧助他加及其果報 ③ 現無資財而修佈施的方便. ④ 擇勝妙物佈施、圓滿惠施. 當以 ...

  4. 2020年5月29日 · 廣論消文 144 143 頁末行-145 頁 1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集法句經》中說:「假如你害怕苦受,也不喜愛痛苦,那麼不管公開或私底下 ...

  5. 2021年1月6日 · 謂若積集然後頓施,並無多,及於集時退卻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菩薩見積累而施的佈施有罪,見隨有隨施的佈施無罪。 原因是: ① 積集之後再頓時佈施,福德並未增多; ② 在積累期間,拒絕了許多乞求資具的眾生,而使他們心生怨恨; ③ 最後佈施給並未希求的人 ...

  6.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 」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 若非宿修,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 「已供養諸如來」即前 ...

  7. 2020年9月17日 · 廣論消文 175 175 頁 11 -176 頁 7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① 死緣,② 死心,③ 從何攝煖,④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⑤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日常法師開示 平常我們對死很恐怖,對生會很歡喜,實際上生死是一貫的,它輾轉互為因果。眼前我們能體會得到、看得見的,就是生的那一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