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1972年6月18日,豪雨不僅令觀塘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意外,亦導致島西半山發生大廈連環倒塌事故。晚上8時許,半山區的寶珊道發生山泥傾瀉,連日豪雨令一幅嚴重風化的山坡滑動,山泥先沖毀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再順勢沖塌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宇。

  2. 東涌炮台,位於東涌下嶺皮村,於197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並曾於1988年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當時的清朝水師於東涌興建一個所城,建成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大鵬協右營守備駐地。

  3. 英皇書院,位於香港般咸道的著名男子官立中學,是本現存六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之一,以紅磚建造,極富新古典主義風格,書院古典雅致,其校舍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日佔時期曾被日軍佔用為馬房,戰後於1960年重建,原鐘樓因嚴重損壞而被拆去,並於南翼加建三,於北翼上加建兩層。

  4. 當時的督柏立基爵士在1960年2月25日主持了新大會堂的奠基儀式,並於1962年3月2日為耗資二千萬元的香港大會堂揭幕。 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大事的發生,也是本文化發展的寫照。

  5.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交由英國管治。

  6. (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7.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有穩定食水供應。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 ...

  1. 相關搜尋

    港潮樓陳錦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