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4月26日 · 白族住屋形式垻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 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2. 释 义. 白族住屋形式.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长三间是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3. 2019年6月17日 · 白族崇尚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调.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 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名稱
    • 歷史
    • 人口
    • 經濟
    • 文化
    • 藝術
    • 習俗
    • 人物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民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中文名:白族

    •外文名:The Bai People

    •人口:193.351萬(2010年)

    •分布:雲南、湖南、貴州、四川等

    •語言:白語

    •文字:白文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起源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後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征戰、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當今白族之雛形。 從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確立的幾百年內,是白族大量漢化的過程。現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從丘北的馬者龍、昆明的西山、元江因遠、楚雄南華、保山的舊寨、麗江相互之間呈不連續分布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歷史學家馬耀的觀點是白族是異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個藏緬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來源的人形成的民族。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兩大文明陸續傳播到洱海地區。白族先民不斷學習借鑑,由此具有梵、漢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

    先秦時期

    秦以前,“西南夷”諸民族在中國西南地區雜錯而居,其中“滇”分布於滇池周邊,“嶲”分布於洱海北部的金沙江至瀾滄江一帶,“昆明”分布於洱海周邊,“哀牢”分布於蒼山以西至怒江一帶。各種“夷”自成區域,又相互聯繫。 秦統一統後,修築“五尺道”通“西南夷”地區。該道從今四川宜賓出發,經滇東北而入滇池地區,是官方修築入滇的第一條道路,它連通了僰青衣道、僰道,為雲南與中原的交通聯繫打下了基礎。

    漢唐時期

    漢代,漢武開邊,但在洱海地區遭到了昆明蠻的阻撓。 公元前109年,西漢在此設立了葉榆、雲南、比蘇、嶲唐等縣,屬益州郡管轄。 公元67年,東漢在此設定“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區和洱海區域。 公元69年,單獨設定永昌郡,洱海區域分屬雲南、邪龍、葉榆、比蘇、博南等5縣。蜀漢時,諸葛亮征服南中,設庲降都督,下轄南中7郡,洱海地區設定的縣並未改變,但分屬雲南郡和永昌郡。兩晉南北朝時期,洱海地區的郡縣管理時分時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襲了兩漢的縣制。中原王朝開設郡縣、移民實邊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強了對當地的治理,又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鐵器,促進了洱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東漢時期,洱海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根本性提高,從中原引入了水稻種植技術和牛耕技術。 隋代,設立南寧州總管府對雲南實行了短暫的統治,爨族大姓世據南中。 唐代前期,對雲南地區實行羈縻統治政策,洱海地區歸姚州都督府管轄,下設髳州、宗州、匡州、曾州、尹州、蒙舍州、陽瓜州、浪穹州等20多州。公元7世紀,唐朝和爨族為爭奪對滇池地區的控制權,矛盾趨於激化。

    數量 分布

    分布地 白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約有80%的全國白族聚居於此。此外,雲南昆明、麗江、怒江、迪慶、保山、玉溪、楚雄、文山、臨滄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區。湖南省張家界、湘西,貴州畢節、安順,四川涼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自治地方 •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11月22日成立。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1988年5月25日成立。

    支系

    白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聚居於洱海區域、貴州、湖南等地的為民家人,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勒墨、那馬則散居於怒江流域蘭坪、維西、福貢等縣,經濟文化水平與鄰近的怒族、傈僳族相近。 白族各支系之間在語言上有較大差異,風俗習慣也稍有不同。由於地域分布上的差別,白族各支系分別與周圍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往來,也就形成了各支系之間的差別。

    發展融合

    白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僰”、“爨”、氐羌、南詔大理國時的“烏蠻”、“白蠻”以及歷代漢族、藏族、蒙古族及周邊各少數民族,歷經兩千多年的融合演進,最終形成當代白族。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外的白族,就是白族歷代發展遷徙所形成的。例如,貴州的白族就是早期的“僰人”融合南詔大理國時期遷徙而來的白族以及元代“寸白軍”形成的。湖南、湖北的白族則是元代“寸白軍”的後裔。

    白族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商業較為發達,生產水平基本與周圍漢族相同。

    在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並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蹟。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已出現青銅文化。蜀漢時,洱海地區已發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築蒼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數萬頃;修治高山梯田,創建了鄧川羅時江分洪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在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還保持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殘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區,採取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方式,於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並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殘存著封建領主制的滬水、六庫等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採取和平協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數不多和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則主要發展經濟和文化,逐步完成改革任務。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語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簡稱,意即“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的保護神,有的一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幾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況。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繫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範人物及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貴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這充分體現了本主崇拜兼容並蓄的特點。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就是本主廟會。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節慶、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廟去獻祭,舉凡婚喪喜慶、疾病災害、出門遠行等,也要到本主廟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民眾中也有一定影響。

    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云:“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髮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裡,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繡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誌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語言文字

    語言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中國民族語言學界一般認為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也有研究者認為白語和漢語的關係更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白語方言調查以後,將白語分為大理(南部)、劍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稱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縣於1986年撤銷,故又改稱怒江方言。也有將白語三大方言改稱西部(怒江)、中部(劍川)、東部(大理)的新意見。兩種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區域劃分基本一致。 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相比,白語的方言總體上看差別不大。各地白語的語法系統基本一致,辭彙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語音上有一定的差異。語言使用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國家民委文宣司合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3.19萬,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2.37萬,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1萬(以上據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為60餘萬人,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0萬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10萬人。再加上省內其他白族聚居區的白語人口(包括大理一帶以白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的回族人),白語的使用人口約有130萬左右。白語三個方言之間,劍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詞和語音的差異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話。怒江方言和上述兩種方言(特別是大理方言)的差別較大,通話有較大困難。一般認為,怒江方言最為“古老”,受其他語言(主要是漢語)的影響較少,劍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漢語的影響最大。 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縣以下白族聚居區民眾活動都使用白語。由於受白語影響,大理州境內的一些漢族人口也兼通白語,居住在大理市境內的回族也以白語為主要交際用語。怒江州的蘭坪縣城內,由於多民族雜居,而白語影響又比較大,白語因此成為當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際語之一。從分布地區看,居住在平壩地區以及城鎮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漢語,多為雙語人。而邊遠山區、交通阻塞地區的白族民眾只通白語,如洱源西山、劍川象圖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漢語。從人口構成來看,白族青壯年男子因有相對較多的機會接受漢語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務工的習慣,因此一般兼通漢語,而婦女懂漢語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區的電影、廣播、電視和報紙都使用漢語文,民間文藝活動則以白語為主。學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區的中國小都用漢語文授課,國小低年級則普遍使用白漢雙語進行教學,一些地方的國小高年級也仍用白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從歷史發展情況看,白族地區的白漢雙語狀況是比較穩定的,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沒有產生白語人口大規模轉用漢語、白語功能大規模萎縮的現象,這都說明白語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穩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內,白語仍將作為白族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民族特徵而存在。 文字 白族有兩種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白文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製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長期使用漢語文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很早就開始借用漢字來記錄白語,到南詔中後期,又通過增損漢字筆畫域仿照漢字的造字法將漢字偏旁部首組合成字等辦法,創造了“白文”,用來書寫本民族的語言。這種文字歷史上又稱為“僰文”,為了和建國後創製的拼音白文相區別,又稱“老白文”、“古白文”、“方塊白文”或“漢字白文”。它是一種典型的漢字系文字。 白文形成以後,一直在白族民間使用。由於南詔、大理國兩個民族政權都以漢文為官方文字,沒有對白文進行規範和推廣,因此,白文一直沒有能發展成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從南詔到明代400多年的時間裡,白文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僅白族民間掌握白文的人很多,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階級和上層知識分子也經常使用白文。從文獻材料看,不僅被用於書寫各種碑刻銘文,還被用來書寫歷史著作、文學作品,說明白文的流傳使用是較為普及的。明代以來,雖然白文仍在白族民間使用,但它的使用範圍已大大地縮小。流傳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為數不多的白文碑銘和書面文獻,且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見。一般認為這與明代在雲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毀民族古籍有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創製的白族文字一般稱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符號基礎的拼音文字。1958年設計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採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稱、書寫方法、讀音都和漢語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該方案制訂以後,並沒有得到試驗和惟行。1982年,又在1958年方案的基本框架內進行修訂,制訂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中部方言(劍川)為標準音。這個方案在劍川縣受到普遍歡迎,但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方言的特點,該方案在其他白族地區的推廣情況並不理想。1993年,又制訂了試行的“白文方案”(修訂稿)。該方案確立了兩個基礎方言並存的認識,形成了兩種文字變體並用的新的文字方案。該文字方案制訂以後進行了試驗和推廣,在劍川、大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建築

    唐代建築的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級,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技術嫻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它們都出於有名的“劍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藝術造詣很高,元明兩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藝漆工,大都從雲南挑選;大理國的漆器傳到明代,還一直被人視為珍貴的“宋剔”。

    雕刻

    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鐘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鐘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大理國經幢,又名“地藏寺經幢”。經幢造型優美,雕刻技術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被譽為“滇中藝術極品”。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尤以劍川木雕最為出名。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堂門和木雕屏風就是出自劍川木匠之手。 白族碑刻歷史悠久,數量眾多,重要的碑刻有《南詔德化碑》《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元世祖平雲南碑》《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等,是研究白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詩歌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日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里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套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期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民族英雄:段赤誠、白潔夫人、王樂寬、王嵯巔、段宗榜、董成、高量成、高禾、高泰祥、舍利威、段功、楊玉科

    軍界:賀龍、楊傑、周保中、李宗黃、馬鍈、馬鉁、馬崟、馬標、王炳章、尹龍舉、馮春申、李識韓、楊益謙、陳策勛、楊友棠、谷風遠、楊國欽、陳永柱、姚雙龍

    政界:周鐘岳、施滉、張耀曾、張柏簡、王益

    科研界:王希季、張麗珠、蘇峙鑫、董家齊、高立志

    學者界:李元陽、楊士雲、高奣映、趙藩、徐嘉瑞、董澤、馬曜、張旭

    商界:嚴子珍、楊鴻春、李恆春、董澄農、張澤萬

  4. 白族建筑大多一层住人,二层以作储物等之用,有”七上八下”的说法,意思是:作为堆放杂物用的二楼层高7尺左右,作为日常生活起居用的一层层高为八尺左右。 白族建筑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 除大门瓦檐 裙板 和 门楣 花饰 部分用木结构外,余以砖瓦结构为主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 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 青砖 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 立体图案 ,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文名. 白族建筑. 外文名. Architecture of Bai nationality. 定 义. 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白 族. 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5. 2023年8月21日 · 中文名. 長三間. 釋 義. 白族住屋形式. 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長三間是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

  6.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一正兩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