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俗稱「通波」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研發後,挽救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 有幸拾回小命,治療技術自是首要一環,難怪「通波」支架,以及配合支架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近年一直推陳出新。 然而手術後,帶着支架和一袋藥物,大步踏出醫院大門的心臟病康復者,就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了。 慎防復發第一步,由認識自己的病開始。 現時,香港每年約有三千至四千人死於心臟病,當中又以影響心血管的冠心病最為普及。

  2. 2021年4月12日 ·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自從1970年代醫學界發明新知「通波」手術,不少冠心病患者都在手術台上拾回小命。 發展至今天,「通波」技術已非常普及,亦廣為病人接受;而最新的第四代技術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亦正全速進行臨牀研究,估計會成為未來的治療方向。 但心臟科醫生對病人的醫囑不會改變:養成健康生活模式,才最治本。 撰文:謝慧心. 攝影:梁俊棋. 部分圖片: Getty images. 不經不覺,本名為「經皮層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通波」手術,已面世接近四十年。

  3.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最近英國倫敦市中心的亨特博物館剛剛完成整修數千件解剖展品恢復展出在眾多展品中有一項新增品格外引人注目一顆心臟病患者的原生心臟。 這顆心臟因為心肌僵硬,在外觀上比健康心臟要蒼白、狹窄一些。 根據展品介紹心臟的主人是一名英國女子詹妮弗·薩頓 (Jennifer Sutton),它被取出的時間是2007年,在她只有22歲時。 手術進行的那一年,詹妮弗正在朴茨茅斯大學讀大二,周末閒暇時,她和朋友外出爬山,登山活動開始後沒多久,她臉色發青、氣喘吁吁,狀態非常差,嘴唇和手指也都變色了,直呼自己喘不過來氣。 朋友把她送去全科醫生那裏做檢查,本來以為短暫休息一下就會康復,可全科醫生懷疑她心力衰竭,緊急撥打了999,把她送進了醫院,一住就是兩周。

  4. 2024年4月1日 · 明報專訊Angel牙齒磨損進食困難的根源是纖維肌痛症但一段很長時間她被診斷為厭食症曾住進青山醫院體重增減從此意味著獎勵或懲罰——「36公斤未能外出43公斤維持3次可正式出院」,至今每當她吃東西仍會覺得有個CCTV睇住我」。

  5. Maggie's Center是英國的非牟利癌症支援中心1996年於英國愛丁堡西區醫院開設現時全英發展至共有九間中心。 創辦人Maggie Keswick Jencks本身是乳癌患者她於1988年四十七歲時確診五年後復發並擴散至肝臟及骨最終於1995年離世在英國治療期間她經歷到癌症對病人身與心的折磨於是決定成立基金並開設癌症病人中心支援同路人。 因她兒時曾居於香港,所以敲定首間海外中心設於香港,並選址屯門醫院。 我們甫踏進這小樓房,立即被那溫柔的空間所吸引。 入門先見小客廳,然後偌大的廚房與放上水果的木飯桌會牽引你的目光,一位戴帽的女士正和幾位婦女在聊天;天窗灑下大片陽光,滿室寧靜,感覺被安全感包圍。

  6. 2024年4月1日 · 【明報專訊】罹患纖維肌痛症的Angel,全身關節和神經受痛症影響,更因該症飽受複雜牙患折磨。 痛症2008年起出現,現年28歲的她一口牙齒幾乎已全杜牙根,不少磨蝕到接近牙肉,進食異常困難,每餐基本是「麵包浸粥」。 領取綜援的她難以負擔高昂私家牙科費用,但就「專科全面口腔護理」的需要,在公營醫療服務求醫也四處碰壁,菲臘牙科醫院認為其個案複雜,不適合作「教學病人」,社署不少認可診所也不願提供治療,她現盼奇蹟出現。 協助事主的社協幹事彭鴻昌認為公營牙科服務對弱勢社群的複雜個案支援不足,缺乏連接不同專科和機構的合作平台,倡政府檢視服務及長遠牙科培訓。 明報記者 楊晨 張逸羲. 上月獲悉本月聯院應診.

  7. 由多倫多聖米高醫院城市健康解決方案中心的基蘭(Tara Kiran)醫生,領導一個名為OurCare Initiative的小組,進行了一項全國性調查,還在過去16個月中召開了一系列社區圓桌會議,最終做出一份72頁的報告。 這是有史以來,加拿大人對各地衛生系統看法所進行的最全面調查之一。 它提供了這個不斷發展和老齡化國家日漸衰敗的初級保健的重要數據。 雖然加拿大人普遍對根據需要而不是支付能力來獲取醫療服務的系統感到自豪,但OurCare的研究人員發現,許多人認為該系統未能兌現其「及時提供普遍和高品質醫療保健」的承諾。 基蘭表示:「許多受訪者認為初級保健水平不足。 太多人無法獲得醫療保健系統的服務,而我們是一個有富人也有窮人的國家。 但很多人一無所有,無法獲得服務,我認為這是可恥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