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港元最初與英鎊掛鉤,但是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更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香港經濟。 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為將港元以美元掛鉤。 匯率由1972年7月6日開始,最初為5.65港元兌1美元。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動。

  2. 自1977年始,各種問題,包括貿易逆差、貨幣貶值、通脹高企等開始浮現,尤以1980年代初香港主權談判期間的負面影響最大。. 1977年4.65港元兌1美元1978年高見4.61港元兌1美元 [15] ,至1979年跌至5港元兌1美元而香港GDP在1976年至1979年的增長率除1978年是較低的8.5% ...

  3.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屬於一種 貨幣發行局 固定匯率 制度,以百分百 外匯儲備 保證, 港元 以7.75至7.85港元兌1 美元 的匯率與美元掛勾。 [3] 政府 或 中央銀行 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插手干預外匯市場(即通過控制港元的 供給與需求 來直接影響匯率);匯率穩定主要通過香港三家發鈔 銀行 ( 中銀香港 、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 渣打銀行 )進行 套利 活動達成,可稱之為一個 自動調節機制 ;這亦是香港聯繫匯率制度與其他固定匯率制的最大不同之處。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港匯指數 ,全稱 港元實際匯兌指數 (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for the Hong Kong Dollar )是由 香港 政府統計處 編製的一項 指數 ,以反映港元與香港主要貿易夥伴之貨幣的名義有效 匯率 加權 平均數 的變動情況。 加權比重是按1999年至2000年平均貿易模式所制定,但政府並未有公佈詳細的計算公式。 舊港匯指數基準日為2000年1月1日,基數為100點。 由2012年1月3日起,新系列港匯指數 (包括15種貨幣及以2010年1月 = 100) 已取代舊港匯指數系列 [1] (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 互聯網檔案館 )。

  6. 貨幣發行局的掛鈎貨幣通常是美元或歐元。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Linked Exchange Rate也是貨幣發行局但允許匯率在固定範圍內浮動因為三元悖論,「聯繫不僅指匯率與美元掛鈎而是貨幣政策也跟隨美國港元利率長期走勢必須跟隨美元利率走勢

  7. 發钞行在發行任何數量的港幣時,必须在按7.80元兑1美圓的 匯率 下向金管局交出美圓,登記或錄入 外匯基金 賬目,同時領取負債證明書後才可以開始印鈔。 這樣一來,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圓就为港元紙幣的穩定提供了支持。 為迎接1997年 香港回归 ,自1993年1月1日起,「圓」改為現行名稱「港元」,但部分新發行的港幣 紙幣 與所有 硬幣 仍舊保留「圓」的用法 [註 4] 。 按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和《 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的 自治 權包括自行發行貨幣的權力。 其一直以來,港幣單位主要是「圓」或者「」,其次是「毫」、「仙」以及「文」。 自1867年開始,由政府發行的 一文硬幣 停止鑄造。 自1995年10月1日開始,由政府發行的1仙紙幣也停止發行。

  8. 儘管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 以來世界各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態勢不明各國貨幣兌美元遭遇貶值唯獨人民幣一枝獨秀人民幣兌美元和其他貨幣全面升值到2013年11月20日與改制前相比兌美元中間價升至6.1305元累計升值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5%兌歐元升值20.26%兌日元升值19.62% [2] 。 現行匯率 [ 編輯] 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形成,以 中國人民銀行 (央行)發佈的系列規定為基礎,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 一籃子貨幣 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