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港有穩定食水供應。 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 ...

    • 1
      美式餐廳 · 營業中 ·  12 則評論
      香港長沙灣蘇屋村蘇屋商場地下G09-G10號舖 · 2756 5068
    • 2
      美式餐廳 · 營業中 ·  37 則評論
      香港新蒲崗大有街3號萬廸廣場地下F及G號舖 · 2267 0798
    • 3
      美式餐廳 · 營業中 ·  54 則評論
      香港大埔南運路9號新達廣場1樓083-085號舖 · 2652 9900
    • 4
      美式餐廳 · 營業中 ·  18 則評論
      香港將軍澳康城路1號The LOHAS康城4樓431A號舖 · 2795 1806
    • 5
      美式餐廳 · 營業中 ·  70 則評論
      香港屯門屯門鄉事會路129號康麗花園地下14號舖 · 2450 4721
  2.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戰敗後於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860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打敗,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交由英國管治。

  3. 香港大會堂亦是舉行重要儀式和慶典的理想場地,曾有多任港督在大會堂宣誓就職,不少世界知名人士亦曾蒞臨參觀各項設施。大會堂無疑是香港一個具代表性的象徵,是香港的歷史見證。一直以來,香港大會堂致力推廣藝術活動,弘揚中西文化。

  4. 港產片《歲月神偷》揚威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勇奪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獎,成為首部香港製作電影於柏林揚威。 電影折射本港的六十年代,主要於上環永利街取景,那麼到底六十年代時的香港是什麼樣的呢?

  5. 最初,港英政府不承認逃港者的「居民」身份,但對偷渡者其實並不拒絕,因為他們工作賣力,要求又低,正好為經濟開始騰飛的香港,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有人說,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蹟,正是憑藉那些冒死上了梁山的逃港者,用血和淚創造出來的。

  6. 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香港土地的供應不再那樣緊張、亦有人開始轉業入有機耕種這個行業,加上香港人環保意識增加,對食物安全更加關注,故逐漸有人提倡復興

  7. 香港日治時期,炮台曾被日軍重建。 自新界在1898年租借給英國,清兵自炮台撤退後,炮台曾用作警署,二戰期間遭日軍佔據,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直到1979年炮台被列為古蹟,炮房成為展覽中心兼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陳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