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30日 · 文/犁客. 「本土意識的抬頭,其實與政府前幾年過度親中的態度有關──因為那個傾向實在太明顯了,大家就被搞得很焦慮;」黃震南說,「所以大家就更想要了解臺灣、了解自己生活的所在,於是PTT八卦版上關於臺語、臺灣文化和歷史事件的問卦,就 ...

  2. 2013年5月21日 · 33歲當上證券業副總、35歲離開金融交易員的人生、38歲開始經營部落格……,如同之前加速行駛的人生一樣,知名部落客、作家國華的寫作人生,也一樣充滿著他全力衝刺、放手拼搏的風格。 從2006年開始轉入寫作、出版第一本作品, 國華的多產令人乍舌,出版了近20本書不說,寫作守備範圍,一路從財經橫跨至旅遊、小說,這還不包括他那800多篇部落格讀書心得(國華說他自己不敢稱是書評,只能說是讀書心得)和這幾年主持的600場讀書會! 試讀連結. 「沒拼到第一名不甘願,就跟我在職場一樣,」說起這話的時候,國華語氣堅定、眼神裡閃耀著鬥志,還再次強調,他目標的第一,不是分類第一,是全年不分類排行榜。 國華笑稱,這是他父親教給他的「拼命」態度,而這個堅持,則是源自他自認為失敗的第一部作品。

  3. 2017年4月11日 · 荒誕、嘲諷、可悲復可笑:這些喜劇都是真的!.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台灣讀者對唯‧蘇‧奈波爾(V.S. Naipaul)的名字應當不陌生,過去十幾年間,台灣翻譯了不少他的皇皇巨作,最近期為他的伊斯蘭國家行旅記事( 《在信徒的國度 (上)-伊斯蘭世界之 ...

  4. 2024年1月29日 · 八十年代初,是標誌著粵語流行歌詞中香港圖像的重要轉化階段。. 香港經歷十多年經濟增長後,已逐漸富裕起來,部分香港人生活開始富足。. 香港經濟神話雖然塑造了「大香港意識」,香港人在中英政府就香港前途作出談判之際,亦體會到不能自主的迷惘 ...

    • 五十年代香港主流音樂︰國語時代曲
    • 歌舞電影大行其道
    • 跳舞風潮造就樂隊演奏機會
    • 崇尚西方文化的戰後新生代
    • 新晉樂隊的踏腳石︰歌唱比賽
    • 披頭四狂熱

    四十年代末,中國政局動盪,大量難民由內地逃難到香港。這批離鄉別井的新移民當中,包括少不了上海頂尖的歌星和音樂人,例如歌星姚莉、張露,影星白光、龔秋霞、李麗華,作曲家李厚襄、姚敏,作詞家李雋青、陳蝶衣等等,他們都選擇南遷到港發展。早於1940年末,香港已有「大長城唱片」承接多位上海歌影紅星,為他們灌錄唱片;1952年底,上海百代在香港成立分公司,這些南移的舊將紛紛投效,傳承了海派的國語時代曲,成為當時香港的主流音樂。百代紮根香港之後,迅速成為最大的唱片公司,幾乎壟斷和主導了整個香港國語時代曲的市場。 粵語歌曲方面,其實早在三四十年代,香港已有粵語唱片出版。五十年代,和聲唱片公司為呂紅、周聰、何大傻、朱老丁、白英(即鄧白英)等等出版的一系列唱片,被視為香港最早期的粵語流行歌。然而,粵語歌的受歡迎...

    五十年代,香港電影事業也開始有長足的發展,部分影片模仿西方電影橋段,中間加插跳舞或唱歌情節,因此出現了大量電影插曲。那時有所謂的「七日鮮電影」,是指那些由開拍到完成只花了一星期時間的作品,大多屬於粗製濫造。在龐大需求之下,電影公司根本沒有時間和人才去花太多心思在電影配樂方面,唯有把一些傳統粵曲和小調填上新詞,亦開始陸續出現一些英文改編歌。1959年電影《兩傻遊地獄》中,由鄧寄塵、李寶瑩及鄭君綿合唱的〈飛哥跌落坑渠〉,就是改編自Frank Sinatra的〈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除了粵語片,國語電影亦同時受到荷里活影響,興起了青春歌舞片。葛蘭為電懋演出的電影可謂當中的表表者,例如1957年的《曼波女郎》、1959年的《青春兒女》、1960年的《野玫瑰之戀》...

    在歌舞電影推波助瀾之下,五六十年代的跳舞熱潮不斷升溫;在六十年代樂隊風潮中突圍而出的女歌手Irene Ryder,在成名前就曾經於1966年參加Miss A-Go-Go比賽獲得亞軍。跳舞風氣間接為許多樂隊造就現場表演的機會,例如學校舉辦的舞會、綜藝晚會、派對等等,讓他們得到磨練。一些技術好或者有名氣的樂隊,更會獲得酒店邀聘,在下午的Tea Dance時段演出,或者在Night Club表演。當時較有名的酒吧例如Purple Onion、Firecracker、In-Place等等都有本地樂隊駐場演出。 此時夜總會、酒吧等娛樂場所亦開始流行,當中不少會聘請菲律賓樂隊作現場表演,他們主要演奏歐西流行曲和跳舞音樂為主。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著名樂隊領班和音樂人當中,有好幾位都是菲律賓人,例如Lobing...

    至六十年代,戰後新生代開始長大,無論思想和口味都和上一輩有很大分別。他們追求時髦,崇尚西方文化思想。尤其是那些就讀英文書院的年青人(俗稱「番書仔」),不少都成為外國音樂和電影的追隨者;傳統的國語時代曲、粵曲以至呂紅、周聰等等的廣東歌,在他們眼中難免顯得過時、老套。隨着體積輕便的原子粒收音機開始普及,電台節目逐漸成為年青人之中最有影響力的媒介。著名DJ Ray Cordeiro(郭利民,即Uncle Ray)在六十年代主持的香港電台點唱節目《Lucky Dip》已經大播歐西流行曲,此外還有Darryl Patton、Tony Orchez、Bob Williams、Mike Souza、嘉蓮等都是當時十分受歡迎的DJ(那時還未流行叫DJ,一般稱呼為播音員)。在他們的節目大力推廣下,貓王Elvi...

    另一方面,星島報業在1960年起開始舉辦「全港公開業餘歌唱比賽」,並由麗的呼聲轉播,為年青人提供了一個大展歌喉的機會。隨後,英文報章《星報》(Star)亦舉辦Talent Quest音樂比賽,此外還有可口可樂主辦的業餘音樂天才比賽(Amateur Talent Time) 及其他公開比賽。這些音樂比賽都成為不少新晉歌手或樂隊成名的踏腳石;六十年代有名的本地樂隊當中,很多都是藉着參加這些比賽而得到唱片公司賞識。此外,大家熟悉的杜麗莎(Teresa Carpio)、露雲娜(Rowena Cortes)、周梁淑怡、蕭亮、辛尼哥哥(黃汝燊)以至黃霑都曾經參加過這些音樂比賽。

    1964年6月8日,The Beatles來港在樂宮戲院演出,過千名熱情的歌迷在啟德機場守候。早期的「Band仔」普遍被長輩視為「飛仔」,而作為「Band仔」界的標竿人物,Beatles於面對本港傳媒時態度輕佻,不甚合作,傳統報章遂對Beatles大肆批評,稱呼他們為「狂人樂隊」。當時一名新加坡歌手上官流雲把幾首Beatles的歌改編為粵語歌〈行快D啦〉(改編自〈Can’t Buy Me Love〉),〈一心想玉人〉(改編自〈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其中前者歌詞對Beatles極盡嘲諷,殊不知在香港卻成為大熱歌曲。 相比起世界其他地區,Beatlemania(披頭四狂熱)在香港可能算是比較溫和,畢竟當時港幣75元的昂貴門券並非一般年青人可以負擔。然而,伴隨着電台...

  5. 2016年6月1日 · 文/黃瑽寧 小兒感染科. 生養孩子勞心勞力,媽媽們難免在意身材或身體狀況是否多了「媽媽味」?. 但研究發現,懷孕對身體可產生抗氧化作用,反倒能讓媽媽的生命時鐘暫停老化!. 「研究:養小孩加速女人老化!. 」這是某天我在網路新聞看到的 ...

  6. 2022年4月1日 · 出生於1962年的金雄鎔歷經了非比尋常的童年,他一歲時就已經學會韓文字母外加一千個漢字,三歲時即能演算微積分,五歲時就會說韓、日、英、法、德五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