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gnci.org.hk › topic › 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近日在網誌裡寫了向老師致敬一文。 他引龐馬的話說:「教學並不能簡化為一門技術;要教得好必須源自老師本身及他的一份赤誠。 」接著他重提他經常說的一個故事──他畢業多年後回到劍橋探訪昔日努力教導他和其他學生成為術德兼備的醫生的退休老教授席間另一教授說:「祖堯你在醫學期刊發表的學術文章十年後不會有多少人看但如達教授般的好老師卻可以在你畢業三十年之後令你回來探望他。 教育還是有價值的。 」 有如此教育宏願的沈教授作為中文大學的校長,實在令人鼓舞。 誠然,好老師不應該只懂以機械性的評核方法來衡量成果,也不應這樣被評核。 不過,我恐怕用這麼短的篇幅來表達教育理念,難免略有不足,可稍作補充。

  2. 2011年7月2日 · 信報2011年2月8日兩年前快將五十歲的沈祖堯正在考慮退休後應該做甚麼何以最後當上了中文大學的校長這個崗位對他來說意義何在以致他願意從醫生的舒適地帶中走出來從遴選到上任沈校長的工作充滿了挑戰他如何面對

  3. 2014年9月10日 · 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是義教團的召集人之一學者團亦於10月2日開始推動聯署呼籲學生別讓運動偏離初衷事實上既然加入了學生運動身為學者沒法不站得更前實踐同行的承諾

  4.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謙卑下來始見陽謙卑下來始見陽

    15年前的癌症,今時今日他已然康復,卻讓他重溫了那份生死邊緣徘徊的記憶。 「那時我為了工作,忙到連身體檢查都沒空去做,可能連水也不多喝,結果神就或許想以這個病來『擊殺』我吧。 不想放手時 神出手. 當時,何建陽正同時主理兩間公司,一間是每年營業額逾10億元,在內地有逾千間分店,並正在籌劃上市的家族服裝企業,另一間是他自己一手創立,在內地多個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皆建立了業務據點的玩具公司。 但因為一個病,令他必須全身而退,完全放手。 「如果是按人的性格來說,我不會放手,但神的引領,卻讓我能夠把手放開。 」 他感慨道:「當時神彷彿對我說:『all or nothing』。我們這類人,最懂得爭取最好的,若跌倒了就站起來,人生就在plan(策劃), execute(執行)和review(檢討)中循環。

  5. www.gnci.org.hk › testimony › %E9%BE%94%E7%AB%8B%E4%BA%BA%E2龔立人── 未知死 焉知生

    這番豪情壯語並非來自江湖豪俠而是出自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 「或許很多人覺得我的人生很瀟灑」,這仿似輕描淡寫的十數字,承載著的卻是他生命中的切膚之痛和領悟。 從死亡到生命. 1999年,龔立人與妻子結婚11載。 同年,他經歷了人生最痛——妻子罹患癌病辭世,留下只有3歲及5歲的女兒,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巨變,「我在毫無準備下,被迫面對生死的問題,對生死多了思考,當中是對死亡種種的困惑、矛盾和彷徨;繼而坦率地把對生死的體會和妻子的思念寫成《眼淚並未抺乾》一書。 他在書中寫道:「死亡和痛苦可以煎熬我們,但不能把我們的生命全然取去,因為永生來自上主。 」 這「切膚之痛」,讓他感悟到「要以愛和勇氣與哀痛共存」。

  6. 中文大學遺傳學教授徐國榮亦曾出版情深的基因》,談論他在科學研究與信仰反省上的整合。 信奉宗教並且不覺科學與宗教有衝突的,其實不是少數。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在二零一零年出版的《科學與宗教:科學家實在是怎樣看》,實地研究在美國頂級大學裡一千七百位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調查他們對宗教的態度。 作者發現幾乎一半的尖端科學家是信奉各樣傳統宗教的,儘管他們有些人在工作間裡並不多表達他們的信仰。 有超過兩成的科學家雖然避開傳統的宗教,但認為他們從研究中可產生宗教的共鳴感應。 這些既信奉傳統宗教,又從事尖端科研的人,常常會對兩個範疇進行思考,帶來宗教信仰上的創新與整合。 此專欄由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供稿(網址:www.hkstm.org.hk) < 上一篇. 下一篇 >

  7. 本文題為蘇格拉底式尋問〉,主要是延續之前對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教育理念的討論指出學術精神為何物並且本文也指出今天很多人──尤其教會裡的人──皆忽視這精神有趣的蘇格拉底. 在《對話錄》裡蘇格拉底是很有趣的人物,據說有一神明告訴他,他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不同意,他認為他認識的東西太少,沒資格做最聰明的人,於是他到處找一些自稱滿有學問的人、或有社會地位的人、或宗教專家,向他們刁難和討教,希望能顯出他才疏學淺,需要別人指教。 怎料每一次他都令對方無言以對,被顯為不懂他們聲稱懂的東西。 由於他們的社會形像是智者或賢達或宗教專家,那些被他討教的人多有感到被羞辱,漸對蘇格拉底產生恨意。 又因蘇格拉底的提問涉及道德、宗教,蘇格拉底漸被視為荼毒年青人、散佈異端邪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