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鐘」;其中,傅鐘啟用後成為台灣大學的象徵,原本為敲五十五下,因其於虛歲55歲去世,敲鐘電子化後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

  2. 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鐘」;其中,傅鐘啟用後成為台灣大學的象徵,原本為敲五十五下,因其於虛歲55歲去世,敲鐘電子化後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 ...

  3. 傅斯年逝世後,葬於台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鐘」;其中,傅鐘啟用後成為台灣大學的象徵,原本為敲五十五下,因其於虛歲55歲去世,敲鐘電子化後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

  4. 2014年10月1日 · 淺談GE電力機車的基礎軔機. GE電力機車,是台鐵局因應鐵路電氣化,自美國奇異公司進口的電力機車頭。. 自進口至今,就算是這輛E400型的第一輛E401,也已經24歲了,不過該型機車在設計上與她42歲的E200型姊姊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這型機車仍然保有 ...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傅斯年傅斯年 - Wikiwand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 祖籍江西永豐,先祖以漸生於山東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位狀元。 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國立中山大學文科學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語日報社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18年8月7日 · 根據《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一書描述,當時挾著「孔子以後第一人」、「黃河沿岸第一才子」等盛名進入北大的傅斯年,具有深厚傳統素養,被師友寄予將傳統學術發揚光大的厚望。 令人意外的是,傅斯年入學後投身 新文化運動 ,不遺餘力地抨擊傳統文化,立場轉變之劇烈,使他曾經被懷疑是保守派的奸細。 傅斯年與 羅家倫 、 顧頡剛 等一群北大學生共同創立新潮社,並發行《新潮》月刊,面對任何有關中國「傳統」的事物,皆給予負面、激進的批評。 他們反對陳舊的思想,提倡西方的價值觀與學說,甚至認為越是接近西方知識的人,才越能接近真理。 傅斯年參政會臨時動議案草稿 (1938)。 傅斯年不滿孔祥熙貪汙腐化,於國民參政會臨時動議,提請最高領袖、國防最高委員會,應注意政致清明。

  8. 傅斯年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街史上著名學者。. 他創辦史語. 所開創了中國現代文科學衍。. 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即史料學". 是一種現代史學的方法理論,提倡以史料為導向進入過去事實, 主張史學研究應該從事考證和考古,而免於意識形態和政治關. 係的干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