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所指的「非律儀(不律儀)」,即是誓受十惡業等的戒。而既 未受律儀,又 未受非律儀 的有情,身心當中還可以有一種猛利承許要受持斷十不善的戒,它介於 二者中間,於是名為「非律儀非非律儀」。 ** 詳見福智官網 法師問答專區 非律儀非非律儀 合註語譯

  2. 2021年2月17日 · 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其前苦尚無一分,然能成辦自他大。 這樣的苦應當安忍,理由是:即便我們不修行、放任而住,在流轉生死的過程中,也曾無數次遭受砍斫、割裂、刺痛、灼燒等大苦,卻沒有為自己成辦任何利益。

  3. 2009年2月24日 · 然而一審法官的精通風水就讓小民佩服了他會運氣好到又碰上那個整天上電視當名嘴外加替阿扁站台助選的大忙人檢察官劉承武因劉大檢察官忙到對本案竟逾期上訴以致高院將檢方上訴駁回

    • 利承武1
    • 利承武2
    • 利承武3
    • 利承武4
    • 利承武5
  4. 第二,理應悲愍者。 “理”是道理,即眾生都是親人而且都是剎那壞滅、三苦隨逐的本性。 由於這些道理,菩薩本應悲憫眾生,怎麼能對眾生起瞋心呢? 金一、依《菩薩地》別說分三: ① 宿生親善想 ② 無常想 ③ 苦想. 木一、宿生親善想分二: ① 修宿生親善想 ② 依想堪忍. “宿生親善想”,即一切有情過去生都是自己親愛之人的觀想。 水一、修宿生親善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 菩薩對怨害有情如何修習宿生親善想呢?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 諸菩薩應當這樣學修。 所謂修大乘,就是學做菩薩、學修菩薩行,對凡夫而言,這必然會有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如果學好了,自己的心態、行為就會完全轉變。 修學的方法就是如理觀察思惟。

  5. 廣論消文 37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7 P34 L1 - L9. 第六、上師何如皆不可觀過者:.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第六科、無論上師怎麼樣,都不容許對他觀過:. 即使是 ...

  6. 【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就是說要心無雜染,要清淨且沒有執著;並且不要去看說法師的五種短處。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一、 遠離自己傲慢的心,在合宜的時機下去聽聞正法。 二、聽聞正法的時候,要生起恭敬的心。 三、生起承擔事務、侍奉的心。 四、不應該有怨恨、生氣的心; 五、要信隨說法師教誡,依師長的言教而行。 六、不應找理由而違逆師命。 (不求過失:合註的翻譯) 要持這六種心來聽聞正法。 **(四家合註語譯:遠離高慢分二方面:1應當在師長心境平和、從容不迫等合宜的時機下聽聞2要有敬重的行為)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遠離輕慢雜染就是說:對正法與說法師要極為恭敬尊重。

  7.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義。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 作自他資糧圓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