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4日 · 以本港頂級的私家醫療機構為基準作參考養和醫院的平日日間普通診金費用為400港元。 假設你購買了自付費為220港元的門診保險,每次門診你只可以向保險公司索償180港元。 因此,在選購不同自付額的門診保險時,受保人應考慮平時到診的診所價位,計算一下相關門診保險能否保障在扣除自付費後的診金。 投保人亦要留意保費及自付費的關係,簡單來說,自付費越低,保費越高,反之亦然。 以35歲非吸煙人士為例,蘇黎世「智樂人生」無論是普通科、專科、中醫,自付費均為零元,兼沒有問診次數限制,保費高達7,212港元。 心水清的朋友,當然要預計年內睇醫生的次數,方知門診保險是否划算。 絕大部份只限網絡醫生.

  2. 2024年4月27日 · 最基礎的計劃只保障普通科門診保費較高的則包含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和物理治療但門診手術X光及化驗測試牙科服務則不在保障範圍内。 2. 無需先持有個人/團體門診醫保,可獨立索償的計劃: (假設投保人為35歲非吸煙人士) 大多保障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 此類計劃可獨立索償,保費愈高,自付費愈低,目前市面上的計劃一般都會保障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物理治療,僅個別不保後兩者。 專科大多需要轉介信。 藥物方面,普通科、專科門診一般包最多3天基本藥物,中醫門診一般包2天中藥。 少數計劃的專科藥物保障額較高,blue、保誠可包4天,信諾可包5天。 約一半計劃保障X光及化驗測試,每年賠償限額在500~5000港元之間。 大多數計劃不保門診手術,或者作為附加保障需另付保費。

  3. 2023年7月6日 · 以本港頂級的私家醫療機構為基準作參考養和醫院的平日日間普通診金費用為400港元。 假設你購買了自付費為210港元的門診保險,每次門診你只可以向保險公司索償190港元。 因此,在選購不同自付額的門診保險時,受保人應考慮平時到診的診所價位,計算一下相關門診保險能否保障在扣除自付費後的診金。 投保人亦要留意保費及自付費的關係,簡單來說,自付費越低,保費越高,反之亦然。 以35歲非吸煙人士為例,蘇黎世「智樂人生」無論是普通科、專科、中醫,自付費均為零元,兼沒有問診次數限制,保費高達7,212港元。 心水清的朋友,當然要預計年內睇醫生的次數,方知門診保險是否划算。 只限網絡醫生.

  4. 2024年2月24日 · 下面比較深圳廣州東莞珠海公立醫院不同級別醫生的門診診查費用主治醫師收費在¥10~¥25副主任醫師在¥19~¥33之間主任醫師在¥25~¥50專家則是¥80至¥800不等。 四個城市中,深圳因物價較高,整體門診診查費水平也最高。 大灣區4市公立醫院門診診查費比較. 至於其他項目的費用,公立醫院的各項醫療服務收費為全市統一,以深圳為例,可在深圳市醫療服務價格查詢系統查看(詳情 按此 )。 不同私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不同,也可在上述系統中查詢(詳情 按此 )。 門診網上預約掛號攻略. 目前内地醫院都已開放網上預約掛號服務,由於去大型三甲醫院的患者較多,建議提前數天掛號,專家號則建議提前一兩周預約。 大灣區主要有3種網上掛號方式: 1. 健康160 app.

  5. 2024年4月25日 · 市面上物理治療費用大約是800至1200港元一次10Life參考市場上收費水平找出5款物理治療保障較全面的意外保險產品從表1可見就上述物理治療假設情況保誠恒生及藍十字的產品可全數賠償 ,所以得到物理治療保障評分10分滿分。 - 表1: 比較5款意外保險物理治療賠償保障(港元)- 假設投保人士為35歲文職人士. 點擊圖片放大. 值得留意,大部分意外保險均要求,在接受註冊物理治療師治療前,受保人須先得到註冊醫生建議或持有轉介信。 假如消費者為了物理治療開支保障而揀選意外保險, 應考慮以下三大事項: 是否僅需要物理治療? 如果需要多種治療,可能需要更高的醫療費用限額; 平日物理治療的費用金額多少? 假如較為昂貴,可考慮不設每次物理治療賠償上限的意外保險; 尋求物理治療的頻率幾高?

  6. 2022年7月28日 · 醫療保險價格調整一覽 . 點擊圖片放大. +6. 幅度視乎年齡、性別、計劃級別和自付費選項. 上述醫療保險加價幅度視乎年齡、性別、計劃級別及自付費選項而定。 是次加價產品當中,以國壽海外尊尚醫療保險計劃加價較為顯著,以受保區域為亞洲及香港、自付費為零為例,加價幅度最高達到26.4%;同一計劃的其他地區、年齡及自付費選項的加價幅度則相對溫和。

  7. 2019年12月5日 · 研究發現8個熱門的大眾醫保大房計劃兩年間平均加價16.7%當中宏利守護一生普通附加額外醫療保障的加幅最多達23.4%而永明貼心醫療保1+自選額外保障的加幅最低僅4.8%。 加價兩大原因:年齡及醫療通脹. 導致醫療保險加價有兩大成因﹕年齡增長及醫療通脹。 一般而言,隨着年齡增長,受保人索償的風險提高,保費亦隨之上升。 此外,醫療價格上升、醫療技術進步、衍生更多治療及藥物,亦引致更多索償個案,形成醫療通脹。 我們嘗試拆開年齡及醫療通脹兩大因素的升幅(見註2)。 從下圖看,由45歲至47歲,年齡增長致保價平均加幅約9.2%,而此兩年間的醫療通脹率平均約6.8%。 保費加價 賠償上限有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