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張家界旅遊季節 相關

    廣告
  2. 景區實行的是實名預定制政策,遊玩人數每天都是有限制的,一定要提前預約好,了解清楚再過去. 景區大又分散,想玩得輕鬆省事點,一定要提前做個規劃,住宿、門票、交通等都安排好,走VIP通道

  3.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travelhngl.com

    張家界旅遊攻略景點必去_怎麽玩轉張家界五日遊_張家界旅遊攻略_玩那些景點? 張家界旅遊,吃,住,行經驗分享,遊記/交通/美食/購物/住宿/娛樂/行程/指南等

  4.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張家界酒店,今日最抵優惠萬勿錯過!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搜尋結果

  1. 香港已進入春季。 讓我們了解一下季節是如何界定,及回顧2014年香港冬季天氣情況。 不同國家及地區對季節有不同的的定義。 天文台以月份作為界線,其中三至五月為春季,六至八月為夏季,九至十一月為秋季,十二月至二月為冬季。 內地則以五天平均氣溫作為界線。 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高於22度為夏季,介乎兩者之間則為春季或秋季。 由於地理位置及氣候不同,不同地方季節的分界並不相同,部分地區例如西藏、青海、內蒙古東部及黑龍江北部更沒有夏季。 中國古代及部分西方國家則以天文或節氣作為界線。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作為季節的分界,西方國家則以春分(3月20或21日)、夏至(6月20或21或22日)、秋分(9月22或23日)及冬至(12月21或22日)作為分界。 由此可見,季節的定義可以相當不同。

  2. 甚麼是季候風? 中秋過後,秋意漸濃。 東北季候風開始增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南下,為香港帶來乾燥、早上較涼的天氣。 季候風是指大範圍地區風向隨季節變化的現象。 由於陸地與海洋吸熱及散熱能力出現差異,因此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風向。 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陸地迅速升溫,空氣上升,氣壓下降形成低氣壓。 海洋吸熱較慢,溫度較低形成高氣壓。 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形成風,因此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稱為夏季季候風。 隨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伸或東退,夏季季候風主要風向為東南、南或西南。 夏季季候風(來源:香港天文台) 秋季太陽開始斜射北半球,陸地散熱較吸熱快,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形成高氣壓。 相反海洋保存熱量能力較高,散熱較慢,溫度較陸地為高,氣壓也較陸地為低,因此風由陸地吹向海洋,稱為冬季季候風。

  3. 酷熱天氣的標準. 為甚麼歐洲的35度比香港感覺舒適?. 有甚麼因素影響我們對酷熱的感覺?. 暑假是旅遊季節到過外地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有以上感覺。. 換句話說氣溫並不能反映酷熱的程度。. 人體對酷熱的感覺,受氣溫、相對濕度、風和日照影響。. 在濕度 ...

  4. 季候風monsoon是大範圍地區風向隨季節變化的現象。 夏季陸地加熱比海洋快,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 冬季陸地冷卻比海洋快,空氣下沉形成高氣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1971-2000 年在天文台及橫瀾島觀測之盛行風向及平均風速(來源:香港天文台) 由於香港夏季多吹西南風,因此夏季季候風又稱西南季候風。 冬季多吹東北風,冬季季候風又稱東北季候風。 九月開始,中國北部開始降溫,形成高氣壓。 當冷空氣累積至一定程度就會向南擴散,將水庫排洪一樣。 2006年9月8日上午8時至9月9日上午8時天氣圖(來源:韓國氣象廳) 天氣圖上,中國北部等壓線(isobar)最密的地方就是冷空氣的前沿,隨著高氣壓南下,冷空氣到達華南沿岸,引致風力增強,天氣轉涼,就是俗稱的「返風」。

  5. 香港冬季日出時間較夏季為遲。 市民出門上班上學時,天空還沒有亮起來。 香港最遲日出在一月中旬出現,日出時間為7時05分,而元旦的日出時間通常為7時03分。 我們可以瀏覽天文台網站或其他網站得知日出時間及方位,然後再揀選合適地點觀賞日出。 留意不同季節日出方位稍有不同,夏季日出於東北偏東方,冬季日出於東南偏東方。 部分觀賞地點遠處有山丘或小島,可能無法看到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一刻。 日出前,雖然太陽在地平線下,但天空已開始亮起來,這段時間稱為曙暮光(twilight)。 曙暮光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及天文曙暮光三種: – 民用曙暮光(civil twilight):太陽在地平線至地平線以下6度的時間,這時雖然光線不足,但戶外物件輪廓仍可辨認,大型操作仍可進行。

  6. 在過去數小時,位於南海中北部的廣闊低壓區有所增強,一個熱帶氣旋似乎在形成中。按照現時預測,該低壓區會在今日繼續增強,若發展成為一熱帶低氣壓,天文台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預料其將於明日(5月31日)逐漸靠近廣東西部沿岸至珠江口一帶,明日及星期六(6月1日)該區會有狂風驟雨及雷暴 ...

  7. 踏入初夏,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開始覆蓋華南地區,空氣下沉令氣溫上升,酷熱天氣正式來臨。 有甚麼因素影響我們對酷熱天氣的感覺? 到過外地例如歐洲旅遊的朋友可能覺得雖然氣溫超過30度但感覺比香港舒適。 換句話說,氣溫並不能反映酷熱的程度。 人體對酷熱的感覺,受氣溫、相對濕度、風和日照影響。 在濕度高的日子,由於皮膚上的水份較難蒸發,因此感覺較「悶熱」,假如氣溫不斷上升,戶外活動時又無法透過休息、喝水、穿著鬆身衣服、減少在陽光下曝曬等方法有效降溫,就有機會出現體溫過高、熱衰竭甚至中暑的現象。 有見及此,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進行研究,並根據氣溫及濕度制定一個體感溫度指標,稱為酷熱指數(Heat Index)。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