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胡士托風波》(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劇電影,講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由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 詹姆士·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語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2. 2009年5月16日 ·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Taking Woodstock. (2009) 导演: 李安. 编剧: 詹姆斯·夏慕斯 / 艾略特·提伯 / 汤姆·蒙特. 主演: 迪米特利·马丁 / 艾美达·斯丹顿 / 亨利·古德曼 / 列维·施瑞博尔 / 丹·福勒 /. 尤金·列维 / 杰弗里·迪恩·摩根 / 乔纳森·格罗夫 / 麦米·古默 ...

    • (27.4K)
    • 剧情 / 喜剧 / 音乐
    • 李安
    • 2009-05-16(戛纳电影节) / 2009-08-28(美国)
  3. 《胡士托風波》(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劇電影,講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由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 詹姆斯·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语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

  4. 《胡士托风波》(英语: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剧电影,讲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乐节,由台湾导演 李安执导。 詹姆斯·夏慕斯 编剧,改编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语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忆录《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 概览
    • 剧情简介
    • 幕后花絮
    • 幕后制作
    • 制作发行
    • 影片评价

    美国2009年李安执导的电影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由李安执导,迪米特利·马丁、亨利·古德曼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剧片,于2009年8月14日在美国公映。影片根据埃利奥特·提伯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改编,描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

    主要演员

    迪米特利·马丁

    列维·施瑞博尔

    埃米尔·赫斯基

    埃利奥特·提伯是一位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他的父母在纽约郊区的贝塞尔镇开了一家汽车旅馆,他为了照顾自己吝啬的母亲,放弃纽约的设计师工作,回家帮忙打理汽车旅馆的生意。为了招徕顾客改善举步维艰的经营,他们在家门口挖了一个游泳池。迈克尔·朗(Michael Lang)等四个年轻人打算举办一个音乐节。提伯拥有贝塞尔镇唯一的一张音乐节许可证,想到举办音乐节可以为自家的汽车旅馆招徕更多的生意,提伯同意把自己的许可证贡献出来,还把旅馆贡献给音乐节的组织者作为大本营。面对当地政府的反对,为了音乐梦想他开始努力,甚至不惜免去音乐会的门票。在面临场地问题时,提伯想到了老朋友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他的农场正好合用。不少民众蜂拥而至,音乐会因此热闹非凡,他们家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在不经意间,提伯促成...

    •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上以《自由》(Freedom)一曲一唱成名的里奇·海文思(Richie Havens)为了该片重新录制了这首歌。

    •影片里出现了大门乐队(The Doors)的代表作。不过大门乐队当年并没有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

    创作背景

    李安在旧金山电视台里宣传《色·戒》时,在机场偶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埃利奥特·泰伯,他们很简略地交谈了两分钟,泰伯把自己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送给了李安。看完书之后李安觉得这里面能改编出来一部出色的电影。于是李安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詹姆士·沙姆斯(焦点影业的CEO,长期和李安合作的编剧),沙姆斯说:“那我们就做吧” 。

    创作理念

    影片里没有设置太多音乐会的镜头,只是有一些,而且还是远远拍摄的一些。这么做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资金的限制,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上的考虑。导演想拍摄一部能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埋藏到观众内心的电影,而不是拍一部以音乐会为重点的电影。而且他还想为音乐节保存一点神秘性,这个东西一旦说透了、拍出来了,它的意义也就丧失殆尽了 。

    演员甄选

    影片的主角德米特·马丁是剧组人员沙木思从网上发现的,沙木思的女儿给他看了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正巧拍的是德米特的“搞笑吉他”片段,这个滑稽的新面孔立即引起了沙木思的注意。第二天,他带着更多的视频片段来到办公室,李安看完当即拍板 。

    早期宣传

    2009年2月,《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新泽西举办了试映会 ;3月28日,该片主演、美国主持人迪米特利·马丁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率先播发了电影预告片 ;4月9日,该片曝光了首款先行款海报 ;5月15日,《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戛纳首映;5月16日,李安召开记者会宣传该片 ;7月29日,影片在纽约鲍弗瑞酒店举行首映后派对 ;8月8日,李安携《制作伍德斯托克》前往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举办地,通过一场放映活动向音乐节四十周年献礼 。

    和李安以往的片子不同,《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轻喜剧,故事流畅,人物关系简单,节奏轻快,对白搞笑(上海新民晚报评) 。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小品,但是影片很大气。虽然以音乐节为名,但是跟摇滚文化和嬉皮精神几乎无关,主角在功利的目的驱使下,毫无预料地见证了一场革命性事件的发生。导演关心的只是主角这个人的蜕变,而李安过往作品里对家庭关系的探讨也在该片继续。影片中关于花童、波西米亚、LSD、嬉皮士等描写都表现得恰当,对那段越战后的纯真年代的描写既没有显得过分意淫,也没有板起脸孔作历史考证状,调子是李安电影里少有的戏谑,编剧詹姆士·沙姆斯把许多有政治和社会隐喻色彩的事件融入台词,李安又善于调度演员在镜头前的互动,本该严肃认真的话产生了幽默的反效果,而音乐节现场的表现方式也很出人意表。李安用了分割画面营造了似曾相识的梦幻回忆,能远观,可感受,但不直接投入。这也许是李安本身缺乏嬉皮年代的经历而选择取巧地掩饰。但对嬉皮文化有浓烈情结的人就有浅尝辄止的不爽快。影片把故事的核心压缩在一个人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在制造这场革命性盛事的过程里,主角被出现在他身边的人影响,这些群像式的人物是为这部影片增加张力、壮大气场的成功要素。这些性格各异的角色在片中层出不穷,却没抢走艾略特的光芒或造成主线注意力的分散,只能说,这就是李安作为一个大师具备的控制力(网易娱乐评) 。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搞笑片,看上去就像是一部两个小时的《周六夜现场》,而且是不成功的一期,影片中穿插的经典纪录片《伍德斯托克》的片段分散了影片的重心,虽然讲的是伍德斯托克的故事,但侧重点在旁观者身上,而非音乐本身,它缺乏对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的真实还原(北美电影杂志《indie WIRE》评) 。

    《制造伍德斯托克》精妙不足而情节复杂有余(《娱乐周刊》评)。作为一部轻松搞笑之作,影片带给观众的乐趣断断续续,而且影片本身也太过粗糙和悠闲(《综艺》评);作为一部讲述大事件的影片富有思想而且有趣却功力不足,让人有点失望(《好莱坞报道者》评);只能说它是一部笑料不多而且要求不高的影片(《卫报》评),也许会稍稍打动观众的心,但最终还是一部容易被遗忘的影片(《美联社》评) 。

  5. 2013年11月22日 · 李安每部作品都让人意外,耗时数年拍《色戒》后,李安导演了一部小品式的《Taking Woodstock》。 李安的电影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对于压抑和释放压抑感的探索,这大概是他身上最强烈的东方特点了。

  6.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係臺灣 導演 李安嘅一齣喜劇 電影,背景用胡士托音樂節,打算嚮2009年 5月 坎城影展做首映,嚮台灣排期 9月4號上畫,而香港係10月1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