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7日 ·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每年約有逾3千人因中風死亡。其實以全球來說,中風更是第二號殺手,亦是導致成人殘障的首要原因。根據世界中風組織的數據,每6個人中便有1個會中風。

  2. 2023年10月29日 · 中風的高危因素眾多,大多由於血管硬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引起。 經常捱夜、缺乏睡眠,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三高的風險,間接提高中風的機率。 他分享案例指,一名50多歲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問題,服藥一段時間後,覺得身體沒有大礙,便開始鬆懈,導致血壓及血糖控制不理想,結果突然中風,出現手腳無法活動、口齒不清的症狀,其後更失去獨立行走能力。 所幸,經過適當治療,以及加強對血壓、血糖的控制,患者由無法行動,恢復到可靠拐杖攙扶活動,勉強可以自我照顧。 吳醫生表示,這屬於較幸運的例子,但有不少患者中風便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需要依賴他人協助。 頸動脈撕裂可致中風.

  3. 2017年11月3日 · 有醫生指,近30%中風個案是由心房顫動引起,會造成手腳、腎、腸中風,後遺症影響更大,有一半以上患者會出現永久殘障,提醒65歲或以上的人士定期以血壓計或相關手機應用程式檢查心跳。

  4. 2019年6月10日 · 腦中風是本港第4號致命殺手,及時到醫院進行適切治療,有效將8成殘障率降至2成,中風患者由救護車送至醫院可謂爭分奪秒。. 已屆80歲的黃女士上周四(5月30日)在卑路乍街晨運時,突然右邊身乏力,途人報警由救護車送瑪麗醫院,因應港島西消防處 ...

  5. 2017年8月3日 · 中風常被誤解為老人病,其實年輕人也有中風危機,近年更有中風患者年輕化的趨勢。 中風患者臨床症狀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塞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等。

  6. 2024年3月19日 · 中風的高危因素眾多,大多由於血管硬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引起。 經常捱夜、缺乏睡眠,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三高的風險,間接提高中風的機率。 此外,近年中風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吳醫生指出,部分較年輕的中風病例並非由傳統因素引起,需作詳細檢查找出病因,例如畸形血管瘤、主動脈撕裂、免疫系統疾病等等。 他分享,曾遇過一名20多歲的男生,踢波期間被球擊中頸部,結果導致大動脈撕裂、半邊身體無法動彈,送院後證實中風。 經過治療後,患者恢復活動能力,無須靠他人攙扶行走,但由於手腳活動能力受一定影響,加上跑步不穩定,因此未能再踢波。 中風嚴重性. 中風後果可以有多嚴重?

  7. 2016年4月21日 · 短暫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是由於腦血管被短暫堵塞所致。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中風服務部主管蘇藹欣指出,小中風的病徵與典型中風類似,包括四肢乏力或麻痺、言語不清、視野缺失等等,但有關徵狀只會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其後會自然消失。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左)、陳女士(中)、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中風服務部主管蘇藹欣醫生(右)。 62歲的陳女士患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6年前確診小中風。 陳女士憶述: 6年前的一個早上,她起床時覺得乏力,欲把牙膏放進口腔,卻沾到面部;欲塗眼霜,卻塗到面腮;當時只覺諸事不順,但絕對沒有想過是中風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