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2月3日 · 这不是一架小型飞机的长度,而是博物馆大厅中央一副 龙骨骼化石的长度。 龙是历史上最长的陆地动物。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龙的尾巴是拖在地上的。今天科学家们才发现,实际上,龙的尾巴是悬在空中的,且具有防御作用 ...

  2. 2017年11月27日 · 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中成为一个学科及一项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其标志是1957年元旦中国科学院创设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60年来,科技史学家肩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使命,认知科技传统,勾勒发展之迹,探求创新规律,为科技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科技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 早在20世纪前半叶,竺可桢、叶企孙、李俨、钱宝琮、朱文鑫、李乔平、章鸿钊、思成、刘仙洲、王振铎、万国鼎、王庸、李涛、钱临照和严敦杰等学者就开始发掘各种史料,追溯中国的科学技术传统。 科技史研究在中国的职业化和学科建制化得益于时代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

  3. 2016年9月14日 · 振动控制技术:为超级工程保驾护航. 2016年6月29日凌晨,伴随着最后一个中跨钢箱进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口,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宣告成功合龙。. 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 ...

  4. 2019年1月8日 · 2018年9月11日上午11时,在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XNJD-3风洞里,在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部长图尔汗一行的见证下,未来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土耳其1915恰纳卡莱大桥的风洞试验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在风速渐渐增强、工作人员佩戴的工作牌都随风横飞之际,大桥模型依旧稳固。 “在这种强风下,模型没有呈波浪形抖动,说明大桥是安全的。 ”西南交大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廖海黎告诉《科学新闻》。 1915恰纳卡莱大桥主跨2023米,将会跨越土耳其海峡南端的达达尼尔海峡,建成后其不仅会刷新桥梁跨度的世界纪录,更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路通道。 2018年3月,通过国际竞标,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和以廖海黎为首的桥梁风工程团队成功中标大桥的风洞试验项目。

  5. 我与“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第一次邂逅是1997年,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研究员主持的“转基因杂交稻配制”和郑康乐研究员参加的“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由近500位两院院士票选入围,与长江三峡工程成功截流并列榜首。 当时我是黄大年老师课题组的一员,同时也正在向刚刚回国的李家洋老师学习如何建立我国自有的水稻种质资源库用于基因功能研究。 当年的成果是水稻所里的大事,是多年积累的体现,但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和引领,直至今日仍觉心潮澎湃。 此后我和李家洋老师合作率先利用遗传诱变获得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材料与突变体库,先后发掘了近5万份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分析材料,开始了水稻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

  6.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一部对地观测微波遥感综合系统,包括高度模态、散射模态和辐射模态三种微波遥感工作模态,经过集中统一控制有机组合成多种复合工作模式,利用空间微波遥感技术进行试验和验证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按计划于2002年12月30日由神舟四号飞船成功送入轨道。 高度、散射、辐射三个模态都获取了有效数据并进行反演,使我国首次在卫星平台上得到了卫星到海平面高度、海洋有效波高、海面风速以及温度等信息,验证了三个模态的技术体制及多模态运行功能和辐射计、高度计、散射计各自的功能,验证了双抛物面天线扫描型风场测量机理及技术,验证了四频道共馈天线技术。 董晓龙回忆,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中国第一次研制星载微波遥感器,这让当时刚刚博士毕业的他非常神往。

  7. 4月13日,报社举办2021年度第一期科报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琰博士做“科学可视化及案例分享”的主题报告。 报告会由赵彦社长主持。 琰博士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对“科学可视化”的理解,展示了大量用“科学可视化”手段制作的高清图片和精彩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艺术视角下动物的美妙细节,以及化学反应中稍纵即逝的唯美瞬间。 琰表示,科学充满艺术性,经过艺术加工的视觉化内容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他希望能利用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艺术性地展示科学的神奇与美丽,让公众更加了解科学的魅力。 会后,大家纷纷与琰博士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报社党员、中层干部和其他采编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