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日 · 《聲生不息 寶島季》的香港版將於今晚(1日)播映,第一集歌單動力火車《娜魯灣情歌》、胡德夫、那英隔空合唱《橄欖樹》、馬嘉祺《你的樣子》、楊宗緯《鹿港小鎮》、那英《白天不懂夜的黑》、張信哲《我是真的愛你》、華晨宇《一定要幸福

  2. 2023年4月14日 · 由內地芒果TV與湖南衛視合製的《聲生不息·寶島季》,本月初(1日)在無綫首播,今季主題為「寶島季」,節目邀請了張信哲、楊宗緯、張韶涵和魏如萱等台灣歌星,搭檔內地的那英、張杰和華晨宇等人作常駐陣容,每集更有不同嘉賓坐鎮,由上月中 ...

    • 楊宗緯有咩歌好聽1
    • 楊宗緯有咩歌好聽2
    • 楊宗緯有咩歌好聽3
    • 楊宗緯有咩歌好聽4
    • 楊宗緯有咩歌好聽5
  3. 2024年2月4日 · 千嬅昨日(3日)踏入50歲,人生半百大日子,她選擇了與歌迷會一起度過,辦了一個近千人的《MEET YOU AT THE HALFWAY MINI CONCERT 生日限定》大派對,除了選唱了不少平日少唱的,讓歌迷驚喜萬分之外,亦把自己這幾年的經歷及心路歷程

  4. 2024年7月19日 · 公認為新一代樂壇「實偶派」的MC張天賦,他自評外貌七分、唱功八分,最強優勢是nothing to lose,冇嘢輸! 入行短短四年,MC的音樂在市場佔據率很高,由《反對無效》、《小心地滑》到《世一》,首首都話題性。

    • 香港流行曲的發展階段
    • 《夜上海》時代
    • 《不了情》時代
    • 《今天不回家》時代
    • 《啼笑因緣》時代
    • 《問我》時代
    • 《滔滔兩岸潮》時代的開始
    • 流行曲與香港文化

    香港有今天稱為「流行曲」的作品,始於五十年代。 在此之前,港人耳畔的只是粵曲和粵劇。 香港在五十年代之前,居民絕大部份都是粵籍,非廣東籍的「外省人」,只佔甚少比率,粵曲與粵劇是此地流行音樂主流。而主流之外,極少旁支。

    開始有時下所謂「流行曲」,是大陸難民,逃避中共政權統治,南下香港定居之後,才帶進來的。 大陸移民,攜來了以上海為基地的「國語時代曲」文化。 五十年代初期,影響力最大歌曲,全是這些作品。《夜上海》、《瘋狂世界》、《四季花開》、《戀之火》、《賣糖歌》、《漁光曲》這類在四十年代創作的國語時代曲,成了香港音樂的新聲,漸漸沁入了本來只愛粵劇的港人耳鼓。 歌者如周璇、白光、李香蘭等早是中國家傳戶曉人物。作者如黎錦暉、梁樂音、劉雪庵、賀綠汀、陳歌辛等,本是聚居上海的音樂家。香港在這類新音樂方面,只是接收者。 這時香港不是沒有相類的音樂,可是卻真的不成氣候,創作人大都是寫粵劇的人兼任。他們主力於編寫粵劇,興到的時候,撰寫幾首「小曲」,算是額外創作。談不上影響力,也絕不成主流。而且多數是「諧曲」,屬「正宗」之...

    隨着大陸移民紛紛湧入,香港居民中,開始有了「國語時代曲」作者。李厚襄、姚敏、梁樂音、綦湘棠諸人,成為香港居民。與此同時,上海電影製作人紛紛來此建立電影基地,到五十年代末期,香港忽然間有了自己創作的「國語時代曲」。上海影響,開始此消彼長,逐漸失蹤。 這個時代的最著名歌曲,應是王福齡譜陶秦詞的《不了情》。 這類歌曲,依附着電影面世,但卻另有生命。在電影被遺忘以後,仍然歷久不衰,而且影響也深遠。流行的範圍,遍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美加的華僑聚居地,而且,連泰國、韓國這些不說中文的國家,也有不少把歌曲編成當地語言而流行一時的例子。香港音樂文化影響外地,實由此始。 這《不了情》時代,經典名作極多;可說是在這段日子,香港流行曲才真正的奠下了基礎,形成了以後一直持續不衰的影響力。既成為香港...

    香港文化,向來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這個自由城市,一方面向外努力輸出,另一方面又樂於汲取外來的養料。 台灣是中國文化重鎮、香港是中國人聚居地,因此吸納台灣文化,是自然的事。 在六十年代中期,台灣的國語時代曲,開始傳入香港,很快就受到港人歡迎。 左宏元(莊奴)、周藍萍、翁清溪(湯尼)、劉家昌、慎芝等人的作品,隨着寶島的青山、楊燕、姚蘇蓉、歐陽菲菲、鄧麗君等歌星來港獻藝,在香港掀起了熱潮。《水長流》、《淚的小雨》、《月兒像檸檬》、《今天不回家》,響遍傳媒。香港有了歌曲上的台灣熱,連國語說不上幾句的廣東人,也嘴邊不停地唱《今天不回家》了。

    可是,一個像香港的粵語地區,不可能只流行國語文化。流行曲,是青年人的聲音;青年人的語言是廣東話。所以,廣東話歌詞的流行曲在香港成為主流的現象,必然發生。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與香港一起成長的青年,還沒有長大,但到了六十年代中葉以後,他們就要求有自己的聲音了。 粵曲改編的粵語流行曲,因為製作水平,比較次等,所以只能在較低的社會階層流通。一般青年,寧可聽國語時代曲,也不取粵語時代曲。 可是,對不大懂國語的香港青年來說,聽國語時代曲,始終還是隔了一層。 終於,等到六十年代中期,隨着電視的普及,香港才有人人認同的流行曲作品。 在國語時代曲流行香港三十多年之後,說粵語的香港,進入了由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因緣》帶出風騷的粵語流行曲時代。 《啼笑因緣》的作曲者是顧嘉煇。他其實是此地的第二代樂人。他的作品,...

    到七十年代來臨,粵語流行曲才開始掀起「似大江一發不收」的巨大浪潮,在填詞風格上,造成了大革新,拋開了舊時粵劇的陰影。 「我係我」、「人生如賭博,贏輸冇時定」、「何必偏偏選中我」、「我地呢班打工仔」等等歌詞警句,變成港人口頭禪。「變幻才是永恒」儼然是社會寫照。下達販夫走卒,上及學者通儒。連大學校長飯後娛賓,也要以小提琴演奏粵語流行曲旋律。 這些歌曲作者的共通特色,是他們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在此地長大的人。因此感受與香港人同步,思想發展,也和社會脈搏更加吻合。 他們也找到了自創的獨特歌詞風格。舊的毛病除掉,寫出了又近口語,又似新詩的現代歌詞。這群作者的努力把粵語歌帶到了史前未有的境界,影響着整個香港。國語歌曲,從此開始讓路。而流風所及,連社會制度截然不同的中國大陸,也免不了受影響。七十年代末期及八...

    到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曲,開始進入了《滔滔兩岸潮》的時期。中國海峽兩岸,都掀起香港歌曲熱。香港人作品,無論在左岸或右岸,都大受歡迎,影響之大,可說越來越甚。 當然,浪潮不會一面倒,浪奔浪流之中,交流是必然現象。因此,此刻的香港,同時也受海峽兩岸流行曲的影響。 左岸崔健名作《一無所有》,人人讚賞,《血染的風采》成為港人民主自由呼聲。 右岸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唱了幾個春秋。而台灣校園民歌的揭櫫者羅大佑,也把香港視為創作基地,將《皇后大道中》融入他創作的新意思裏去,令港人對這條鋪滿歷史的馬路,另有新看法。 在兩岸潮的滔滔裏,香港歌曲是否還可以保持水準,或不但保持水準,還會再上一層,那就要看將來的努力了。

    不過,從香港流行曲的發展來看,香港歌曲,已成為香港文化中重要的部份,與整個文化體系,不可分割。談香港文化,而不及流行曲,所得結論,必會偏而不全。 香港流行曲也許不能代表香港文化的全部,但整個香港文化體系中,流行曲實在甚具代表性。流行曲雖是商業產品,但卻非常忠實地反映了香港社會的種種情形。 直選,有歌曲《同心攜手》宣揚。 愛國,有《為自由》代傳心聲。 愛港,有許冠傑的歌聲高響。 愛情,有梅艷芳的沉腔宣洩。 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融了入流行曲的樂韻。 一喜一悲,一起一伏,都化作粵韻歌詞的抑揚。 香港流行曲,無可否認精粗並列。有極細緻精品,也有粗卑蕪雜,甚至狗屁不通的歌曲,但這正是自由社會的特徵。奇花異卉,長在蔓草荊棘中間。 香港文化,有長青不朽的傳世之作,也有與草木同腐的垃圾。 香港流行曲也正好...

  5. 2024年4月12日 · 最近JC亦數碼上架,她則解釋這首新《日光》,其實是A Music的「倉底貨」。 問JC沒有後悔過入行? 她說︰「冇呀,正如我在演唱會所講,人生行過嘅每一步,都成就依家嘅自己,返唔到去十年前!

  6. 2024年2月10日 · 如果. 明晚年初二播出的《中年好聲音2》去到第九部曲《陳慧嫻金曲賽 喜氣洋洋賀十二強!. 》下半場, 這晚肥媽、伍仲衡、張佳添、周國豐和陳慧嫻擔任評審。. 本來參賽者是焦點,不過講明係陳慧嫻金曲賽,當然會聚焦在慧嫻身上,今集講到《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