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清世宗 胤

      Image courtesy of invaluable.com

      圖片: invaluable.com

      • 清世宗 胤 yìn 禛 zhēn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爱新觉罗氏 ,( 满语 : ᡳᠨ ᠵᡝᠨ , 转写 : In Jen ), 法号 破尘居士 、 圆明居士 ,中国 清朝 的第四位皇帝,也是 清军入关 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 1722年 至 1735年 在位, 年号 “ 雍正 ”。
      www.wikiwand.com/zh-hans/雍正帝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5月22日 · 清世宗 胤 ㄧㄣˋ 禛 ㄓㄣ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愛新覺羅氏 ,( 滿語 : ᡳᠨ. ᠵᡝᠨ , 轉寫 : In Jen ), 法號 破塵居士 、 圓明居士 [3] ,中國 清朝 的第四位皇帝,也是 清軍入關 以來的第三位皇帝,於公元 1722年 至 1735年 在位, 年號 「 雍正 ...

  3. 清世宗 胤 yìn 禛 zhēn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爱新觉罗氏 ,( 满语 : ᡳᠨ. ᠵᡝᠨ , 转写 : In Jen ), 法号 破塵居士 、 圓明居士 [3] ,中国 清朝 的第四位皇帝,也是 清軍入关 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 1722年 至 1735年 在位, 年号 「 雍正 」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个人作品
    • 相关争议

    清世宗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 [126]—1735年10月8日 [127]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 [108]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 、“朝乾夕惕”。

    早年经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 )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只有一个公主还早年殇逝,故而养育德嫔之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进尚书房, 跟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顾八代,胤禛说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师傅的严格管束,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也在这个时期,作《春日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 稍长,便跟随康熙帝四出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还陪同其皇三子胤祉往祭曲阜孔庙。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 此役胤禛虽然没有参加,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斗,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 ,赞扬乃父用兵的功业。 又往遵化暂安奉殿祭祀孝庄文皇后。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二十五岁,随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从南巡江浙,对治理黄河、淮河工程进行验收。

    经营争储

    主词条:九子夺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胤礽再立后,为巩固储位又进行了一些过激行为,引起康熙帝的不快,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以后不断有朝臣为他复位奔忙,均遭康熙帝处罚,诸皇子为夺嫡大动心机。皇八子胤禩,继续活动,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责。皇十四子胤禵“虚贤下士”,联络各方人士,“颇有所图”。 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指挥两路清军入藏,送达赖七世至拉萨,驱逐了一度盘踞西藏的准噶尔人的势力,稳定了西藏局势。他的声誉日高,有可能成为储君。三皇子诚亲王胤祉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他也“希冀储位”,以至胤礽再废后,竟“以储君自命” 。 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庆,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两仓,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这些活动,对他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是由于他多次随从巡幸、外出代办政务,足迹遍于中国主要地区,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历史问题,取得了关于民事的第一手资料;二是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锻炼了处理某些政事的能力,获得了从政的一些经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胤禛日后治理国事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雍正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其必然性,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巩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奉康熙遗诏,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 即位后,雍正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命胤禩、胤祥、马齐和隆科多等人总理事务。其次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 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雍正帝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二年(1724年)春以前,雍正帝对政敌的打击尚有所节制,这是因为政权还不太巩固,不便太刺激对方。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胜利,雍正帝政权的力量增强了,随即加紧惩治胤禩一伙。四月,对胤禩本人声罪致讨,说他“肆行悖乱,干犯法纪,朕虽欲包容宽宥,而国宪具在,亦无可如何,当与诸大臣共正其罪”。 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胤禟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塞思黑”。皇十子胤䄉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革去苏努贝勒,七月御制《朋党论》,进一步开展反对胤禩党人的活动,不久年羹尧、隆科多问题的出现,遂放松了对胤禩的攻势,迨至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尧赐死,便加速惩处胤禩等人。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胤禩先后囚禁致死,胤禵迁于京城景山,蔡怀玺自杀,郭允进枭首示众,其他胤禩党人也遭到处分。至此,经营二十多年的胤禩集团彻底垮台。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

    政治

    •裁汰冗劣 雍正帝即位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即发布上谕十一道,历举官场种种积弊,各级官吏贪贿无能,华而不实,一再告谕澄清吏治。康熙末,吏治败坏已成为危及清朝统治的严重问题。雍正帝即位后的几年间,以雷厉风行之势,大力整顿吏治。雍正帝首先罢斥各省巡抚中贪黩和庸懦不胜任的官员,亲自降旨先后革除江西巡抚王企清、湖广巡抚张连登、直隶巡抚赵之垣、山西巡抚苏克济、河道总督赵世显等多人。随令各省督抚整饬属下官吏。贪酷者参处,庸碌者裁汰。各督抚不敢不遵,力行整饬。浙闽总督满保奏称,“浙闽属吏已劾多员,若再题参,至无人办事”。湖南巡抚魏廷珍奏称:“员参劾过半,容查奏”。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雍正帝诏谕督抚等,说“乃有庸懦无能之督抚,间有参劾,每向人云,我若不参,恐非上意,又恐他人参劾,于我不便。以此等语解释于众,似觉参劾为迎合朕意”。他训诫说:“凡事秉公据理,不可稍存迎合之见。” 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对朝中各部官吏进行裁简。雍正帝传谕说:“各部汉司官实能办事者不过一、二人。其余庸碌无能之人偷惰安闲,实属冗滥”。“著各部堂官将所属司官,详加甄别。凡有才具平常,目前不能办事,将来不堪升用者,尽行举岀,与应留办事人员,一同带来请旨”。(《世宗实录》卷四十九)各部院遵旨甄别官吏,分为留任、改除(调任)、休致(退休)三类,裁减了大批冗员。 •整治陋规 所谓“陋规”,简单地讲,是指清朝各级政府官员、幕友、吏役通过收受贿赂、浮收征派等途径敛取的俸禄外收入。到康熙末年,陋规已发展到不得不加以整治的地步。因此,雍正帝登基伊始,便着手整改。 其一,禁革部费。雍正元年(1723)正月,雍正帝降旨禁止收受部费,并下令组建“会考府”衙门,专门负责清理户部部费。他说,各省奏销钱粮,积弊甚大。若无部费,虽册档分明,也以种种借口加以驳诘;一有部费,即使糜费钱粮百万,也一概予以奏销,“朕今不得不加整理”。 其二,禁革节礼。雍正帝认为,“节礼一事万万使不得”,“属员之贿赂断不可收受”,下令禁革一切节礼。从当时地方官的汇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年希尧就任广东巡抚后,概行拒收下属例行节礼;广西巡抚孔毓珣上任伊始,也将衙门节礼“尽行不收”;广西布政使刘艇琛对各属所上节礼也“分毫不敢收受”。 其三,禁止捐俸助工。清代官员薪俸本来微薄,但有些官员为了博取好官声,每每借兴建公务之名,率领属下捐俸兴办。此举不过是挪东补西,到头来各官捐出之俸还得分派在百姓头上。因此,雍正帝下令:“凡遇有公事奏请捐助俸工之处,永远停止。”甘肃巡抚石文焯奏报捐俸为万不得已之计,“势难停止”,雍正帝斥其“无耻之极”! •密折制度 雍正帝为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和深入了解下情,特定密折言事之制。雍正帝完善了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 [103]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雍正帝命朝中科道诸臣每日每人上密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据实敷陈。地方官员布政使、员、兵将参将也都可以密折陈奏。一切地方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以至水旱天时,百姓生计等等都可密奏。“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风闻入告”(《朱批谕旨》鄂昌七年六月十八日折)。密折不准谋于他人,不准泄露,须官员亲自书写,直送京师。督抚密折呈交宫内奏事处。以下满汉官员密折,分别由怡亲王允祥和汉人大臣张廷玉、蒋廷锡转呈雍正帝阅看批旨。雍正帝从密折察知各地政情,又设缇骑(侦探)秘密侦查官员言行,虽生活细事也随时密报。甚至有的官员,身边仆役即是雍正帝派遣的缇骑。官员们心怀畏惧,不敢妄为了。 •设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帝成立南书房,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时处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权力比明太祖还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权力更没法与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用人制度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帝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帝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 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田文镜、张廷玉、鄂尔泰;其中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帝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 •严禁党争 雍正帝即位之初就发布上谕说:“闻有侥幸之徒,平昔结党营私,至积场年份,互相接引请托,遇谨守之人畏法,不肯通同作弊,反群相排抵,飞语诬陷,此风断不可长。”雍正二年(1724年)更是专门发布了《御制朋党论》,来分析朋党的危害,要求臣下不可结成朋党,要惟知有君,与君同好恶。 雍正帝即位后,以允禩、允禟等人为代表的反对势力及其朋党集团成为他统治下的心腹大患。因此他信守除恶务尽,以极其狠毒的手段一一将他们致于死地。除此之外,雍正初年,拥戴雍正帝有功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的势力也迅速膨胀起来。雍正帝担心他们有不测之心,在对允禩党人斗争的同时,又果断地收拾了年羹尧、隆科多集团。对这两大朋党势力的斗争成了雍正初年政治生活的重心。 雍正帝公布的年、隆的一系列罪行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贪婪之罪”(年羹尧贪墨之罪十八,隆科多贪婪之罪十六)。雍正帝把他们这方面的罪恶大事张扬,就使得对他们本人及其党羽的惩处显得更为“名正言顺”,这同时对吏治的整顿是巨大的推动。通过剪除允禩、允禟、年羹尧、隆科多的羽翼,从中央部院大臣到地方督抚布按、武官提镇一级进行频繁的更调,其中确有一批趋炎附势的贪酷之吏因他们的主子失势失宠而堕入法网。这就使得雍正帝即位之初,统治阶级上层腐朽势力与允祺、年、隆等人一起首先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雍正四年(1726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在李绂、田文镜互参案中,雍正帝虽然对田文镜有所袒护,但此时还并没有要打击李绂的意思,他更多的是持一种调和的态度。同年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结党营私有负圣恩、并且贪虐不法,一共有十大罪状,并且言语涉及到被田文镜弹劾的黄振国、邵言纶、汪諴,还有包庇张球罪状的事,与之前李绂说的不谋而合。雍正帝听了之后以为谢济世与李绂结党,下诏严厉斥责谢济世等,剥夺了谢济世的官职,发配到军中,黄振国、汪諴被处死,邵言纶被发配边境。 接连发生的汪景祺案,李绂、田文镜互参案,查嗣庭案和谢济世案,使雍正帝认识到本朝的科甲士人之间不但存在着很严重的请托、庇护的现象,而且还有人对清朝的统治政策和自己的统治方针心存不满。于是便以打击科甲朋党为名,对科甲士人发动了大规模打击。其中谢济世案后为第一个高潮。雍正七年(1729年),谢济世在阿尔泰承认与李绂的交往后,为第二个高潮。 •密建皇储

    军事

    •对准噶尔部战争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汗位,准噶尔开始出现内乱。雍正帝决心乘机用兵西北,他认为噶尔丹策零势力“若不迅行扑灭,将来必为蒙古之巨害,贻中国之隐忧”。雍正九年(1731年)清军在和通淖尔之战中大败。 准噶尔军乘胜挺进喀尔喀,切断北路军台,清廷震动。雍正帝为对付准噶尔,调集东三盟兵丁守备乌尔会河,并派官员赴察哈尔牧地统计男丁,扩编军队 [105],同时下达扩充沿边绿旗的谕旨。此举有多重目的:首先是军务吃紧,提防准噶尔南下;其次是防备边外蒙古尤其是察哈尔的潜在威胁,清朝一边整编察哈尔人丁,一边添设绿旗和修补边墙,暗含“以汉制蒙”的寓意;三是保护为躲避准噶尔侵扰而从外蒙古南迁多伦诺尔驻锡的哲布尊丹巴。 次年,清军在额尔德尼昭之战中得胜,双方罢兵议和。雍正时代,平定西北的任务尽管没有完成,但雍正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是深刻的。 •扩充京北三镇 雍正九年(1731年),清军被准噶尔击败,蒙古局势危如累卵。雍正帝为巩固边防,大规模扩充三镇(古北口、宣化、大同)绿营兵。一是增兵,雍正帝命令守备京城西北门户的古北口、宣化、大同三镇募兵,充实营伍,并派官员巡边,以定各关隘增兵多寡。二是修葺东起独石口,西至杀虎口的长城。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议定直隶绿旗增兵4处,分别是古北口提标、宣化镇标、独石口和张家口。 雍正九年(1731年),张家口协增兵200名,路标增兵300名;次年,向张家口协兼辖的万全营、膳房等三堡增兵420名。故张家口合计增兵920名,超出原议增兵额120名。直隶绿旗增兵实数6055名。其中,雍正九年(1731年)增设4500名。宣镇增兵3955名。该镇增兵的马、步比例是“马四步六”,以独石口为例,新兵605名内,马兵242名。以此推算,宣镇扩充马兵1500余名,马兵总数达2500名有奇,是原额的2.6倍,机动兵力大大加强。山西的增兵情况比直隶更复杂。大同镇增兵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之后,按“马四步六”召募。据方志记载,镇标增兵1708名,较原议少100名。原设3营,增为4营。其次是杀虎口与朔平府,杀虎口协增兵604名,兼辖四营、三堡募兵404名,合计1008名。 三镇绿旗合计增兵10326名,相当于新设一大镇。本次增兵有三个特点:一是周密的布置,经过雍正十年(1732年)的调整,诸多位置冲要却防戍薄弱的营、堡都得到了加强。二是针对要地增兵,原议各处重镇要隘增兵数占总数的87.73%。三是马兵数量骤增,宣、大二镇按“马四步六”增兵,马兵总数超过7500名,出兵征讨,绰绰有余。 •筑城驻防

    经济

    •清查亏空 清理钱粮亏空,是雍正帝关注的另一重大问题。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帝即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由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他还令允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据此,他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 除此之外,雍正帝还加大对亏空钱粮官员处分的力度。凡亏空钱粮者一律革职,并由本人负责归还。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雍正帝鉴于相关案件量刑过轻,加重处罚:“那(挪)移一万两以上至二万两者,发边卫充军;二万两以上者,虽属那(挪)移,亦照侵盗钱粮例拟斩。”对因贪污、勒索而造成亏空的官员,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亏空。他特别设置了一个封桩库,“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其内,至末年至三千余万,国用充足。”经过多年努力,康熙朝遗留的亏空基本追缴完毕。各级官员也大受威慑,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火耗归公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1724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 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银制度”,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官绅纳粮 参见: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古代收税,官绅是属于统治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他们也交税当差,当然不是真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银两兑买。但由于触及官绅利益,因此实行起来有较大难度。但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必须暂时牺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这种暂时的利益牺牲是为了王朝巩固之后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铜禁政策 雍正帝用了很大精力,实行禁用铜器的政策,这是保护钱法的需要。他于雍正五年(1727年)命令各省城派出官员,设立收买铜器公所,动用藩库钱粮银子为基金,大力开展民间收购。 雍正注意铜的生产,然而它的产量没有达到铸钱的需要,所以尽管他大力开展铜禁活动和严行私铸处分,仍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 •重农轻商

    自评

    •雍正帝《雍邸诗集》序:朕昔在雍邸,自幸为天下第一闲人。然所谓闲人者,非若箕颍遗世,竹木斯志之类也。朕生当国家鼎盛之时,三逆荡平,四方宁谧。仰蒙皇考钟爱,承欢膝下,位列亲藩,寝门定省之余,无他事事,境之所处闲也。兼之赋性不乐浮华,既无庸皇皇于富贵,更不烦戚戚于贫贱,只期消融机巧,遂觉随处乐天,情之所寄又闲矣。虽然,究其所以优游恬适,得四十年为一闲人者,莫非我皇考教育深恩,有以成就之也。

    史书评价

    •《清世宗实录》:“上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丰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大智夙成,宏才肆应,允恭克让,宽裕有容。幼耽书史,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浚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每筹度事理,评骘人材,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而性尤纯孝,婉愉爱慕悉本乎至诚,逮事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备膺慈眷,侍奉圣祖仁皇帝、孝恭仁皇后,尽礼尽敬,仰惬欢心。偶遇圣祖违和必躬亲汤药,问视惟虔,昼夜无少懈,圣祖常称为诚孝焉。又谊敦友爱。值二阿哥罪废,众议当幽禁,上独涕泣不能起,圣祖为之动容。平日无私文、无党援、无干誉,秉道守义,嶷然自重。尝奉命随征,统率将士,军纪肃然。……及奉大行遗诏,缵荷丕基,孝思弥切,哀慕无穷。一切丧仪隆备,庙号尊崇。素服三年,斋居别殿,奉安陵寝,亲掖龙轝,莫不定自宸衷,动符典则。至于抚驭臣民、乂安中外,揆几达变,振纪饬纲,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钦若昊天,祗承列祖;隆师重道,敦族亲贤。恩膏溥浃于九垓,治化遐孚于八表。风俗移易,吏治澄清,仁渐义摩,熙熙皞皞,共游于尧天舜日之下。又复刊颁训谕,昭布章程,以觉世牖民,提撕而引翼之,彰瘅之用肃焉,君师之极备矣。武功赫濯,边堠用宁;威惠鬯敷,苗夷从乂。辟版图于绝域,徕职贡于遐陬。神功圣德,炳炳麟麟,与天同复,与地同戴,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盖临御者十有三载,垂裕者亿万斯年。殚宵衣旰食之劳,笃觐光扬烈之志。措海宇于晏安,登民物于康阜。苍穹应瑞,坤轴呈灵。从古郅隆之代,罕有比拟;从古忧勤之圣,亦罕有等伦。是以经纶美备,轨度光昭,允足为万世则效云。”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国内评价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乾隆帝:①钦惟皇考大行皇帝,道协清宁,功隆位育,敬天而虔昭事,孚精意于郊坛法祖而笃显承,致孝忱于庙祏绍中天之景运开奕代之昌期。精一传心建大中而出治,荡平立极居至正以表邦。敷文则重道尊师,宏作人之雅化。振武则安边怀远,恢保泰之神谟。天亶聪明,坐照靡遗于庶物。性成英睿,渊衷远彻于万方。御众以宽而蠲赋省刑,共沐仁恩之浩荡示民有信,而敦化善俗咸钦毅力之甄陶。盖本大孝不匮之思,善继以成夫善述,且运至诚无息之用。实政而体以实心,乃至瑞集苞符海宇之祯祥毕致,诚输职贡,梯航之琛赆胥来,而乃谦挹弥深。忧勤益励,朝乾夕惕,弗释一二日兢兢业业之心。旰食宵衣,用成十三载荡荡巍巍之治。树百王之模范,言言宝鉴丹书。传百代之章程,事事金科玉律。有典有则,永垂裕于后昆。②恭惟我皇考大行皇帝,秉道膺符,用中建极,睿智本乎天亶,公溥协乎舆情,以朝乾夕惕之纯衷,懋主敬存诚之实学。 [118]③从前公卿大臣,因循成习,皇考世宗宪皇帝,饬纲陈纪,肫切训诫,惟时在廷震动恪恭,罔敢懈逸。 •礼亲王昭梿:①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②世宗夙知大臣禄薄不足岁用,故特定中外养廉银两以济其用。……其体下情若此。故一时将相感上威德,无不效力用命,以成一代郅隆之化也。 •嘉庆帝:我皇祖世宗宪皇帝勤求治理,整饬官联。 •孟森:①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圣祖诸子,皆无豫教,唯世宗之治国,则天资独高,好名图治,于国有功。则天之佑清厚,而大业适落此人手,虽于继统事有可疑,亦不失为唐宗之逆取顺守也。 ②世宗承圣祖宽大之后,综核名实,一清积弊,亦未尝立予惩治,自能洞见外省情伪,此政治一大刷新,应特叙列。 [122]③世宗初政,精核如此,久而不衰,雍正朝事,又是一种气象。虽多所责难,并不轻于戮辱,亦未视朝士皆出其下,予智自雄,较之高宗,尚为远胜。至其刻深惨毒,唯对继统一事,有所讦发,或有意居功要挟之人,天资自非长厚,然正极力爱名。至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从初政可以概其十三年全量者也。 •萧一山:①世宗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社会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社会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 ②世宗治国天资独高,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好名图治,于国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冯尔康: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在古代历史上,唐朝刘晏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很得人们的赞誉,雍正的经济政策,比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戴逸:①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115]②胤禛聪颖好学,熟悉儒家和佛家经典,才思敏捷,擅长书法。处理政务,精明练达,勤劳不怠,批答章奏,往往连篇累牍,剖析事理,洞中要害,行政效率极高。 [116]③雍正还有很多历史功绩,如摊丁入地、改土归流、解除贱籍、平定罗卜藏丹津等。但他在政治上和个人性格上也存在很多缺陷。他性情褊急,手段残酷,造成不少冤假错案。又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四川清丈、河南垦荒、陕西挖井、直隶营田均劳而无功。他继承帝位是否篡夺有很大疑点,且有逼母、屠弟、杀子的恶名。在他的统治下,政治关系很紧张。故他死后,乾隆登基,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昭雪死者,释放大批人犯(包括雍正的弟弟和宗室)。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时,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后,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迎来了乾隆盛世。但乾隆的统治,是建立在雍正整顿、改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雍正的整顿、改革,也就不会有乾隆时代的繁荣兴旺。故雍正之功,实不可没。 •南怀瑾:“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易中天:“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李治亭:①世宗是一个非常务实,也很有政治见解和胆识的皇帝。经过数年雷厉风行的整顿,一改圣祖晚年的颓废吏风,国家各级官吏大多能够奉公守法,百姓少受其害,社会安定。吏风好转,社会风气也随之好转。 [113]②世宗创建密建储位制度,提高了他自身的权威,避免了圣祖晚年诸皇子争夺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取得了对大臣和皇储的完全控制权,保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高度统一,这是他的一大政绩。 •周远廉:①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虽不无可疑之处,他对政敌的处置过于无情,甚至对同父所生的骨肉同胞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胤䄉、十四弟胤禵也残酷虐待,或阴谋杀害,或革爵监禁,因而声名不佳,被反对派扣上“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好杀”“诛忠”等十大罪状。他在执政的十三年里,也犯了不少错误,有些弊政危害较大,不得人心。但总的来看,平心而论,他仍不失为一位勇于进取、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的杰出的封建名君。他有很大的抱负,有较强的革新勇气,要“振数百年之颓风”,“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濯”,以达到“澄清吏治,鐱安民生”,“天下永享太平”。 [120]②雍正帝的这一系列改革,使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均平和减轻,吏治败坏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从即位时的八百万库存币银,增至六千余万两,“国用充足”,“仓庾亦皆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这就为他进军青海,经营西藏,实行改土归流和用兵准部,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杨珍:“雍正在位仅有13年,然而他却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这一为期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雍正所具有的承先启后作用,无可或缺。如果从在位时间相对短暂,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这一角度审视,雍正当属更为不易。” •郭福祥:“清代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满矛盾的思想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瑞汉:“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大大矫正康熙以来宽纵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历代仅见。” •冯佐哲:“雍正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二月河:“康熙、唐太宗,还有秦始皇,这些勤政君主,没一个比得上他(雍正)的。”

    资助书生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吗要在这卖字为生?”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崇仰佛道

    雍正帝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与僧侣往还,并著《集云百问》论佛旨,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释主”,用比丘文觉密参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对。雍正否认缁衣参政,但对释氏有节制。到晚年,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他大修古刹名寺,给僧人赐封号,支持禅宗中的一派,著作《拣魔辨异录》,参与佛教内部宗派的斗争,又搞了《御选语录》一书,阐扬其佛学观点。雍正与道士也频繁接触,宫中养着娄近垣、贾士芳、张太虚等人。雍正看中佛老,是他认识到儒、佛、道三教学说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雍正帝的佛学著作,以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为主,安抚喇嘛教只是为了防止西藏叛乱。雍正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雍正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耕织邀宠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观览到宋代《耕织图》,感慨万端,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据其原意,重新绘制《耕织图》册。雍亲王胤禛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为投父皇所好,特命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一套《耕织图》进献给康熙。康熙自然龙颜大悦,对胤禛平添不少好感。《雍正耕织图》册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精心绘制而成。所不同的是胤禛耕织图中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均为胤禛及其福晋等人的肖像,这在历代的耕织图中是仅见的 。

    雍正帝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30卷,其中文集20卷、185篇;诗集两部10卷,一部是《雍邸集》7卷、382首,为登基之前在雍邸的作品;另一部是《四宜堂集》3卷、160首,为即位之后13年间的作品,诗集因在圆明园中修建的“四宜书屋”建筑群而得名。两集共收录诗歌542首。 其中代表作品如下:

    即位之谜

    雍正继位问题是清初三大疑案(另外两个是孝庄下嫁和顺治出家)之一。雍正帝继位不久,一种其“矫诏得位”的传说便在宫廷和社会上不胫而走。大意是说,康熙帝遗诏原本是传位十四子胤禵,但皇四子胤禛将诏书“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为“于”字,成了“传位于四子”。又说,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胤禛趁势进了一碗人参汤,随后康熙帝就驾崩了,胤禛随即登位并逼死其生母,囚禁康熙意中人胤禵。由此,胤禛是否矫诏得位,历来史家看法不一,至今仍是一大难解的疑案。可归纳两种意见:一是“矫诏得位”,即篡位说,二是合法继位说。 •“矫诏得位说”:清史界泰斗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中,将王先谦《东华录》与《上谕八旗》、《上谕内阁》、《大义觉迷录》相对比,考察了皇四子胤禛继位前后的清廷政局以及胤禛与隆科多、年羹尧的关系,指出:康熙帝并非寿终正寝,雍正系篡位自立,并指出,“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了《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同意孟森的结论,说:“有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将未来嗣君的位子属意于十四子胤祯(后改名胤禵)”。他在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的“康熙遗诏”满汉文对照原件的缩印照片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无论《遗诏》的汉文原本,或满汉文对照原本,都不是按康熙的本意写成的,而是雍正继位之后再制造出来的”,“并且是由汉文本再翻译成满文本的”。 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也主张“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一文中认为“玄烨死于中毒的可能性极大”,其“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尤其‘传位遗诏’只是隆科多‘听到’和下达”,就说明胤禛篡位是历史事实。 杨珍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中也认为:从事态发展分析,胤禛得到隆科多有关康熙之死的密报后,当机立断,在严密封锁消息的同时,利用康熙帝始终不曾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颁布了所谓传位遗诏,并在隆科多的重兵拥戴下继承皇位。而康熙帝精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允禵,却一变而为阶下囚。 •“合法继位说”:冯尔康先生在《雍正传》一书中,对胤禛夺取储位的全面计划和活动、康熙之死和胤禛嗣位前后的形势、“传位允禵说”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认为“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胤禛)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在《清朝全史》第48章中依据《大义觉迷录》所载乾隆帝述及康熙生前曾传见其母而得出的“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的说法,认为康熙帝晚年的确要立胤禛为帝。 杨启樵在研究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雍正朱批谕旨》后认为胤祯继位是合法的。史松先生在《康熙朝皇位继承斗争和雍正继位》一文中认为“康熙传位胤禛,实为顺理成章之事。”他和郭成康、张羽新等人也都认为,康熙帝晚年因爱弘历而传位于其父胤禛。吴秀良在《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认为,皇四子胤禛最能体会康熙旨意,“并竭力迎合皇帝的愿望”,因此他最终成为康熙“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 韦庆远在《明清史辨析》认为:皇四子胤祯(即胤禛)是在康熙诸皇子极其激烈复杂的倾轧斗争中“投康熙所好,逐渐取得康熙的信任,在康熙临终前取得了遗诏命其继位的胜利,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李国荣、张书才在《实说雍正》中,找到“康熙帝传位给胤禛的一些迹象”,认为:“胤禛是康熙帝临终指定的皇储,他的继位是‘合法’的,并非野史中所说的篡位。”

    死因之谜

    关于雍正帝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帝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帝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雍正帝暴卒,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再加上当时关于他为人的传说和评论颇多,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疑,于是就产生了各种说法。 •病死 有一说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 •暗杀 (1)吕四娘刺杀 民间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报仇,吕四娘砍去雍正的头。因此,在安葬雍正帝时,只好铸造了一颗金头。 (2)宫女太监刺杀 还有一种传说,说雍正九年,宫女与太监吴守义、霍成在雍正帝睡熟时,用绳缢之,气将绝,用太医张某之药而愈。 •丹药中毒

  4. 2024年5月22日 · 雍正帝的风格是著名的勤劳亲为狠辣果断绝不心慈手软因此对内政民生的问题用着强力的手段进行铁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 军机处 和 密折 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 摊丁入亩 、 火耗归公 、 改土归流 、打击 贪腐 的 王公 官吏 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 驻藏大臣 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由于其在位期间正值壮年,针对当时的时弊做出果断处置,把康熙帝留的问题加以整顿,使 盛世 得以延续,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统治,有助于清朝不至于及早灭亡,使其主导的改革多被后世所肯定。 人物生平 [ 编辑] 年轻时的雍正. 出生与早年 [ 编辑]

  5. 雍正是清朝年号之一前后共13年。. 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定都 北京 后第三位皇帝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使用雍正年号,始于1723年2月5日 [1],终于1735年10月8日 [2-3]。. 1735年10月18日 [4],清高宗即位,沿用“雍正”年号至1736年2月11日 [5]。. 中文名.

  6. 雍正皇帝17231735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爱新觉罗氏。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于紫禁城。 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 贝勒 ,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 亲王 。 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 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与 江湖 术士的隐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父皇玄烨驾崩,胤禛内倚理藩院 尚书隆科多 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 总督年羹尧 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读的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 遗诏 的安排下,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雍正帝雍正帝 - Wikiwand

    清世宗 胤 ㄧㄣˋ 禛 ㄓㄣ (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愛新覺羅氏 ,( 滿語 : ᡳᠨ. ᠵᡝᠨ , 轉寫 : In Jen ), 法號 破塵居士 、 圓明居士 [3] ,中國 清朝 的第四位皇帝,也是 清軍入關 以來的第三位皇帝,於公元 1722年 至 1735年 在位, 年號 「 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