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个人认为王尔德的作品应该从童话开始读虽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戏剧对世人影响最深的是那唯一的一本书但是童话是他唯美主义主张的最真实直观的反映。 以《快乐王子》为例: 一个高高在上,居住在没有悲伤之地的王子,为了帮助苦难中的人,褪尽了全身繁华,只剩下被放在上帝手中的一颗铅心。 这篇怎么体现了 唯美主义 呢? 首先快乐王子长什么样? “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 蓝宝石 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 美不美? 美,但是这还不够,在听说了正在受苦的人群后,他把这些外在的美好都剥了下来,送给了那些素不相识的人。 美,但不虚荣,不自负,不因此忽略内在,这便是王尔德追求的美的极致。

  2. 了解王阳明看他的生平但要了解他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一、王阳明有多成功? 二、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从「找真经」到「练心法」 四、王阳明的独特贡献:找到了「三法印」 正文: 【一、王阳明有多成功?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的成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榜样级成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中国古代历史上,据说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孔子在「立德立言」上的成就自然不用说,但至于「立功」,孔子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加上外部原因,得打折扣。 曾国藩,汉人靠军功封侯爵,世袭罔替,清朝只此一家。 但一生都没写出思想专著,「立言」上有所欠缺。 所以严格说来,古往今来,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仅王阳明一人。

  3. 关注者. 163. 被浏览. 194,306. 2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赵昱凡. 喜欢学文科的理科生。 2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k感谢邀请,先说一句,我一向觉得这种评价问题很难回答。 而且她的生平事迹太长了。 我试试从几个方面回答。 我先总结一下她的一生. 苏格兰玛丽女王 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当时记载她很漂亮(现在留下来的艺术作品证实了这点。 ),聪明,她5岁以太子妃的名义去了法国。 宫廷里面除了当时的皇后(丈母娘)都很喜欢她。 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丈夫即位不久就挂了。 她成为法国的皇太后,但是摄政者是 太皇太后 (就是不喜欢她的丈母娘)。 于是不久后,她以 苏格兰女王 的身份1560年返回了苏格兰。 这时候苏格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斗的不亦乐乎。

  4. 23. 被浏览. 32,821. 1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赛博斯基. 作品《416小队》《江城道》 1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王道长是一个期盼入世之人。 和碧莲不同,他没有命运在他身上加诸的镣铐。 碧莲爷爷因为 炁体源流 而死,父亲失踪,自己隐姓埋名处处小心翼翼二十年。 而王道长的风后是机缘下习得的,在他惊艳罗天大醮之前,没有人找过他的麻烦,日子逍遥自在。 他的俗世背景更是远胜常人,超级富二代、随随便便考清华、身边哪个朋友都不是小角色。 这些普通人奋斗一生的目标对于他来说都是母胎自带的,也因此没什么努力的动力。 他的背景和性格设定应该是和 火影鹿丸 很像的,懒散、没什么追求、喜欢安静的下棋(练功)。

  5. 《正义回廊》的主角,身为一个香港的loser,读书半途而废,房子供不下去,觉得自己混不下去了最惨最可怕的下场就是“一事无成,最后只能沦落要到大陆找女朋友的地步”。 这是对当下中国大陆和香港两者的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客观表达? 这是香港一地对中国大陆该有的视线角度? 作为严肃打底的庭审戏法律戏,台词4次重复出现“去中国大陆捉一些妓女来奸杀”,4次,对故事主线和叙事节奏毫无助益,就这么生硬且刻意地莫名插入了4次,且实拍了2次纯意淫的对中国大陆的妓女的虐杀现场。 这跟案子有关系? 这跟庭审戏有关系? 没有关系。 那这不是私货? 把强行渲染了4次的并不存在的“大陆妓女”换成“香港本土妓女”,对故事主线和叙事节奏有任何影响吗? 没有任何影响。 那这还不是下作的私货?

  6. 2024年4月14日 · 212,864. 10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segelas. 2023 年度新知答主. 不得不说,香港金像奖确实愈发有了“敬老”的意味。 “老”到什么程度暂且不论,至少对年轻人的“排队式安置”是确实存在的。 当然,这不说明获奖者与作品的名不副实,他们都是优秀的创作者。 这里描述的对象并非某个具体的人或作品,而是整体的风向。 在大家最容易接触到的作品中,主角似乎永远是那几个演员,卡司似乎也永远是那几个导演,青黄不接的感叹屡见不鲜。 事实上,但是,香港其实并非没有真正的“新锐”,只是它们处在老化的大环境之下,多多少少被压制住了站到第一线的机会。 今年的《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质量不低,但认可更多停留在了“大量提名”的程度。 至于得奖,则需要“排队等资历”。

  7. 2019年2月20日 · 编辑于 2021-09-21 06:52. 史思明. 凡夫俗子.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1) 知行合一 将儒学“尊德性”发展到了高峰。 虽然开启了反智识主义的大门(学后门,尤以 泰州学派 为代表),但也逼出了儒家的另一面“道问学”(清 考证学 )。 2)转而向下层社会布教的 致良知 (明朝政治高压,做不到 得君行道 )。 觉醒了广大群众,逐步产生了富民,私有的概念。 至于生平。 去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编辑于 2019-03-07 16:03. 迷途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