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7年7月16日 · 各方指非單一因素 【生死一線】為自殺好友修復遺體 「前一晚想打給他卻猶豫」 一句畢生難忘的說話 踏上義工之路 Mic的冷靜,道行之高深,他說花了幾年時間領略熱線的意義,明白陪伴重於一切。
2017年4月21日 · 【生死一線】為自殺好友修復遺體 「前一晚想打給他卻猶豫」 撰文:李慧筠. 出版: 2017-04-21 17:55 更新:2018-08-07 13:02. 有時城市人這樣醒來——滑手機看到晨早一宗學童自殺報道,有時間、地點、人物、歲數以及據記者了解的尋死原因。 處理自殺報道是新聞系必修課,不少研究指出自殺新聞具有傳染性,必須避免過分煽情或細緻。 但我們仍然想知道,一個想過了結生命的學生,他曾經想什麼? 如果他不是「突然有自殺傾向」,身邊的人是否可以早一點察覺、加以陪伴? 歷史不能重來,社會有沒有機會盡快修補裂縫? 我們談談那些在結束生命的掙扎的瞬間,不着痕跡的求救信號。 攝影:吳煒豪. (此為系列報導之四) 「前一晚有想過打給他,但猶豫了。 男仔啊,是不是讓他冷靜幾晚就好?
2020年10月29日 · 晚上8時,深水埗一間樓上書店內擺放了8副「棺材」,上面分別立起8張黑白色遺照,前面點亮了一盞小黃燈。. 「死者」坐在自己的棺木旁邊,默默地寫遺書,寫上道謝、道歉、道別的說話,再交代好身後事。. 說過遺言後,他們穿上白衣,躺進棺材、蓋釘、封棺 ...
2024年9月16日 ·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電影通過愛與記憶的持久力,強調了生命的價值和記憶的珍貴。 (《尋夢環遊記》電影截圖) 避免談及「死亡」 就能阻止死亡嗎? 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不吉利的「喪氣話」,是需要忌諱和迴避的禁忌話題。 談及死亡時,古時用「崩」、「卒」、「作古」,今日則用「走了」、「去了」、「過身」。 日常生活裏,因「四」與「死」發音相近,人們也會避免使用「四」這個數字。
2023年7月14日 · 報告說,在當前複雜的就業競爭環境之下,35歲已儼然成為職場的「生死線」。 年輕勞動力有限供給 從需求看,企業喜歡年輕人能加班、薪酬低、好培養,但從供給來看,這與中國社會的人口紅利,有分不開的關係。
2018年7月4日 · 每日見證生死的十六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訴說生死有時的真實故事,並結集成書。 主編該書的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ICU)部門主管陳惠明坦言,ICU先進儀器配合醫護的醫術,很多病人能夠康復,但可惜亦有不少「救唔返」,到底醫護需要搶救到什麼程度,不僅 ...
2024年9月30日 · 自殺是 15至24 歲澳洲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2022年,平均每三位青年離世便有一人是死於自殺,自殺率分別為6.9(15至17歲)及13.6(18至24歲)(每十萬人口計算),總自殺人數為368人。 Mackillop Seasons自2022年起獲澳洲衛生和老年護理部三年的撥款,向受自殺及其他失去事件影響的學校群體提供實證為本的失去及哀傷心理教育計劃 – Seasons of Life。 計劃由國家諮詢小組監督,並由新英格蘭大學的 Myfanwy Maple教授和 Sarah Wayland 副教授進行評估。 Mackillop Seasons所提倡及執行的失去和哀傷心理教育,與平常所談及的生命教育有稍微的分別,其所針對的不只是談論生命中生老病死的週期,而更關注失去過程中經歷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