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房屋委員會 - 屋邨歷史. 石硤尾邨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該些房屋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經常受到火災威脅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 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政府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 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 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 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遂於石硤尾邨揭開序幕。 隨後八年內,另有21座七層高的大廈落成。

  2. 石硤尾寮屋區在聖誕夜發生大火超過五萬名居民一夜間失去家園。 1954. 政府立即在原址興建多幢兩層高的平房,臨時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 政府斥資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設立徙置事務專員一職,以統籌其事。 成立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廉租屋提供設備齊全的居所予中下收入家庭。 八幢六層高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在石硤尾落成,安置火災災民。 政府決定展開一個有系統的徙置計劃。 1957. 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首個廉租屋邨 — 北角邨落成。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 2010年. 2020至現在.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About Us,Public Housing Heritage,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3. 2023年1月13日 · 石硤尾邨建於1954年是香港首個徙置屋邨舊屋邨於2006年進行最後一期的清拆重建只保留一座美荷樓一群在石硤尾邨度過童年的舊街坊重回舊地緬懷昔日簡樸而富於人情味的歲月

  4. 1954 政府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災民。 且讓我們追溯由當 年至今日,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 50 年代初 內地政局變動,很多人湧入香港,導致寮屋數量激增。 這些擠迫又簡陋 的居所, 環境惡劣火警頻生。 1953. 石硤尾寮屋區在聖誕夜發生大火超過五萬名居民一夜間失去家園。 1954. 政府立即在原址興建多幢兩層高的平房,臨時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 政府斥資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設立徙置事務專員一職,以統籌其事。 成立半獨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廉租屋,提供設備齊全的居所予中下收 入家庭。 八幢六層高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在石硤尾落成,安置火災災民。 政府決定展開一個有系統的徙置計劃。 1957. 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首個廉租屋邨 — 北角邨落成。 1961.

  5. 石硤尾邨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 該些房屋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經常受到火災威脅。.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萬8千人痛失家園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4年1月17日 · 1954年政府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災民且讓我們追溯由當年至今日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 「光影樓情」展覽. 房屋委員會在2009年舉辦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以緬懷石硤尾邨蘇屋邨和牛頭角下邨三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屋邨。 期間展出三個屋邨清拆前拍下的照片和錄像影片,讓市民重温這些屋邨的歷史風貌、居民的生活文化,以及鄰里間的情誼。 香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自上世紀50年代。 這裏與大家分享一些公屋歷史印記。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8. 石硤尾邨 、 蘇屋邨 和 牛頭角下邨 50多年來為眾多市民提供安居之所,見證著香港的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然而這三個公共屋邨已完成她們的歷史任務,相繼清拆。 建築物可以拆卸,但自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建立的鄰里情,還有多年來居民生活的沉澱,卻不易、也不應磨滅。 香港房屋委員會 (房委會)在2009年年中舉辦「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展出本地攝影師 黃勤帶 、 謝至德 、 蔡旭威 及三家影片製作公司在石硤尾邨、蘇屋邨和牛頭角下邨所拍下的數輯照片及錄像,帶領市民走進上一代公共屋邨的光影世界,瞭解居民的生活文化,以及鄰里間的互助精神。 展覽於2009年7及8月先後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太古廣場、沙田大會堂及屯門大會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