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紫釵奇緣》(英語: Love In The Purple/The Purple Hairpin )是2012年中國小馬奔騰、文化中國及合禾影視聯合打造的唐代背景題材電視劇,該劇是根據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經典名著《紫釵記》改編而成,由葉璇、林峯、陳怡蓉及程誠领衔主演,譚俏擔任總導

  2. 紫釵奇緣》(英語: Love In The Purple/The Purple Hairpin )是2012年中國小馬奔騰、文化中國及合禾影視聯合打造的唐代背景題材電視劇,該劇是根據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經典名著《紫釵記》改編而成,由葉璇、林峯、陳怡蓉及程誠領銜主演,譚俏擔任總

  3. 小玉在元宵之夕,不慎遺落紫釵,巧被才子李益拾得,誤以為天賜良緣,兩人互訂終身。. 納蘭東見兩人纏綿恩愛,因兄弟之義,只好對小玉的愛埋在心底,默默祝福,與小玉以兄妹相稱。. 但無奈小玉的剛烈性格和與李益善妒易疑,令二人的情路帶來重重波折 ...

  4. 2023年2月9日 · 紫钗奇缘》(英语: Love In The Purple/The Purple Hairpin )是2012年中国小马奔腾、文化中国及合禾影视联合打造的唐代背景题材电视剧,该剧是根据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紫钗记》改编而成,由叶璇、林峯、陈怡蓉及程诚领衔主演,谭俏担任总

    • 來源
    • 情節大綱
    • 衍生作品
    • 外部連結

    「紫釵記」以明朝湯顯祖的雜劇「紫釵記」為本,而湯顯祖的「紫釵記」亦是他重寫自己早期另一個劇本「紫簫記」。「紫簫記」的情節比較簡單,最重要的分別是欠缺了「紫釵」這個戲劇元素。湯顯祖劇作的藍本是唐代蒋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 無論「紫釵記」或「紫簫記」,霍小玉都能與李益終成眷屬;但小說中之李益對小玉始亂終棄,順從母親之命,另娶富家女為妻,使小玉悲痛欲絕,「喪慟號哭數聲而絕」。李益在小玉死後,娶妻妾三人,惶惶不可終日,輒加猜忌,家宅不寧。

    唐代隴西士子李益(十郎)赴長安應試期間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拾得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釵,並以釵定情。他得友人崔允明鼓勵,直訪霍家求親,當晚成其好事。然益與小玉相遇前,曾巧遇盧太尉之女燕貞。燕貞慕益之才,對其一見傾心,種下李、霍二人分離的禍根,因而得以相識。二人新婚之時,正是李益高中狀元之日。 盧太尉特意下令新及第進士等人均要上門拜見,希望趁此安排婚事,偏偏李益卻沒有前往,因而盧太尉將他遠庶塞外參軍,斷絕李霍二人音訊。李益一去三年,小玉生活日漸艱難,還要時加接濟潦倒的崔允明,最後只得命侍女浣紗將紫玉釵變賣。三年後,李益被召返長安,盧太尉欲再招益為婿,便施以奸計,不許益回家,並暗中買下小玉出售的紫玉釵,向益詐稱小玉已另嫁他人。他又逼李益之好友韋夏卿與崔允明為媒 ,以致崔為報小玉之恩而死。十郎見釵在情亡,不...

    電影版本

    《紫釵記》曾兩次被拍攝成粵劇電影。首次被拍成電影是在1959年上映的,導演是李鐵。下列是為演員表: 1. 任劍輝(飾)李益 2. 白雪仙(飾)霍小玉 3. 梁醒波(飾)崔允明、黃衫客 4. 靚次伯(飾)盧太尉 5. 任冰兒(飾)浣沙 6. 蘇少棠 7. 陳皮梅 《紫釵記》在1977年第二度拍成粵劇電影,由金鳳影業公司出品,李鐵執導,唐滌生編劇,並由雛鳳鳴劇團台柱老倌主演。下列是為演員表: 1. 龍劍笙(飾演)李益 2. 梅雪詩(飾演)霍小玉 3. 靚次伯(飾演)盧太尉 4. 梁醒波(飾演)崔允明、黃衫客

    唱片版本

    1. 《紫釵記》粵劇全本唱片錄音。在1966年由任白、梁醒波、靚次伯、任冰兒、蘇少棠、朱少坡及雛鳳九名成員錄製唱片。

    舞台劇版本

    1. 《紫釵記 - 全劇》:於2015/6年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由飾演李益的龍劍笙帶領梨園新一代「六柱」演出,其中兩人輪流扮演霍小玉及浣紗。

    唐滌生:我為什麼選編帝女花和紫釵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粵劇劇目概說1900-2002》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陳守仁著,ISBN 978-9628-104130
  5. 唐代隴西士子李益(十郎)赴長安應試期間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拾得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釵,並以釵定情。 他得友人崔允明鼓勵,直訪霍家求親,當晚成其好事。

  6.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英語: A Chinese Odyssey Part Two-Cinderella ),是1995年依據 明朝 吳承恩 神魔小說 《 西遊記 》為基礎改編拍攝的 香港電影 ,由 劉鎮偉 執導, 程小東 任 動作指導 , 周星馳 、 朱茵 和 羅家英 主演,前作為《 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 》。 周星馳憑本作奪下 第1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佳男主角 [4] 。 在2005年,電影獲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 票選為「 最佳華語片一百部 」之一 [5] 。 由於當時 盜版 猖獗及日後 網際網路 的發展,使本片 無厘頭 風格和經典人物對白 口耳相傳 ,成為一種 次文化 現象。 不過導演劉鎮偉公開表示這些內容都是過度解讀,拍攝時亦沒有此想法。 背景 [ 編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